互联网将如何重塑公益行业

来源:未知 编辑:渭南科普2018-11-17 20:09
   公益圈有种流行的说法是“公益的互联网化”,这个词已经说明了公益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有多深。那么,在公益人以及公益界研究者看来,互联网技术究竟对公益行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呢?在互联网行业巨大的影响力面前,公益行业是否担心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问题呢?他们又如何看待公益行业的未来?

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南都基金会支持举办的“公益与商业关系国际研讨会”上,220位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业界代表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在全体大会后的“互联网对公益与商业关系的影响”平行论坛上,互联网如何重塑了公益行业,以及公益行业的未来生态问题得到了充分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三个话题是最受与会者关注的,其一,互联网技术对公益带去的好处;其二、公益行业和互联网公司的不对等关系;其三,公益行业在未来该如何发力。
两个实例:互联网技术给公益带去的种种好处

腾讯公司产业政策部主任陈圆圆分享的内容很接地气。她指出贫困村最大的问题就是财富失连、情感失连、以及信息失连。她说,“农民的移动互联网水平非常低,我们让他们填资料,填邮箱地址,他们会问,什么是邮箱?他们以为是邮局的。”

陈圆圆用此事例说明乡村需要互联网的能力建设。她分享了腾讯的“为村”项目是如何通过做好连接,帮助贫困村学习互联网技能,而最终帮助云贵湘等地的农村脱贫的。腾讯“为村”借助微信平台为每个村构建了村级公众号,给乡镇、县市赠送管理总号,“为村”有一个总号,吸引大家和组织进行使用。 “我感觉很深,党员干部服务好村民群众,是村庄有活力的前提。我接触的村庄中,当基层党组织能发挥先锋作用的时候,这个村庄是有活力的。”陈圆圆继续说,“为村”项目就是为了帮助政府机构用好资源,通过村务、财务、村委日记、精准扶贫板块等展示服务过程,记录服务成果的平台,让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把互联网生态注入到乡村社会治理。

陈圆圆说,“如果有人问腾讯到底扶了多少贫?腾讯填不出来,但“为村”项目帮助激活了村庄里的人。”她举例说,例如通过 “为村一起卖”,只要产品够好,就可以卖出去,以前农民感知不到他自己产品卖出去,通过“为村一起卖”可以了。村民们还会有荣誉感。因为人聚集起来了,信息就会流动起来,进而会带来财富的创造。她还介绍,“浙江苍南的一个村庄,他们村自己掏一万块钱加入平台。每年筹重阳节老人过节的活动费,2016年加入平台,2016年筹了16800元,2017年15000元,2018年筹了超过4万元,村民说已经赚了,这是他们村最重要的筹资。”

“腾讯是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吸引商业利益一起进来,借助这个平台一起做公益,实现价值。”陈圆圆透露,腾讯基金会捐资孵化了北京为村互联网科技研究中心,他们还会给各个村庄的明星管理员发津贴,请他们指导新加入的村庄,“有很多第三方的企业找过来合作,是带着商业诉求来的。但是我们会抓住机会向他们介绍,让他们用做公益的方式去参与这个项目,你不要用钱,也不要想着赚钱,而是你释放一点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我们的平台为乡村做点事,实际上也同时实现了品牌价值提升。”腾讯目前已经跟美的和未来汽车做了小规模尝试,“他们会觉得这个广告费比直接买广告更有价值,而且完成了公益行为。”

维吉达尼创始人刘敬文分享了他如何通过创办互联网企业帮助维吾尔族农民脱贫,使用互联网发挥普惠价值,让维吾尔族农民成为有尊严的生产者,通过互联网平台,构建大规模意义上的合作社,和当地农民建立和谐的关系的。

刘敬文说,他办企业的理念是希望未来农户能够起到主导作用,这个公司的主体是代表绝大多数农户的利益,而不是商业层面占压倒性。维吉达尼目前还是以企业的属性为主。这是因为中国的农户所谓适度规模农户的数量和权利意识还有待增长,在现阶段一下子变成合作社很困难。

刘敬文分享了他们的一位纽约客户写给新疆柑桔农户的信,“原来他们不会觉得种出来一个东西被人尊重,因为他种出来很难卖,通过维吉达尼,我们用这种方式告诉他你作为农民应当拥有尊严。”刘敬文坦诚,他的愿望,是深入进到产业中去,用一个品种和农户产生广泛深入的合作,“利让我的企业活下去,但是如果没有益我也不愿意做这个事情。或者用户、投资人也不愿意参与这个事情。我觉得这个里面确实需要一个平衡,和每一个阶段的策略。益作为核心是不会变化的。”

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梁春晓总结了互联网对公益带去的重大影响。他强调,互联网发挥了最大的优势就是“连接”,能够把那么偏远的地区连接起来,能够把喀什维吾尔族数以千户连接起来,这是很大的贡献。“包括写明信片。开始我真得没有重视这个事,今天很有感受。”梁春晓说。

银杏基金会秘书长林红分析认为,“为村”项目的优势在于它有能力运用这个系统,又有“让村民主导,激活农民自身能量”的理念,因此既降低渠道成本、及时准确得到反馈,又增加了之间的互动,所以能生长的非常好。林红说,他们正在支持稍具规模的公益组织做基于微信开发的小程序。她发现,比较有优势的是志愿者团队里有IT人士,很多组织之所以能做到今天这样大,其实就因为恰好有一个懂IT开发的人。林红坦陈,“特别希望基金会或者是企业能在IT方面贡献一些资源,不仅仅是钱。”对此,陈圆圆也积极回应说,很希望能把为村的经验提炼出来,能够变成公益机构可参考的可复制的经验。

互联网究竟对公益慈善带去了哪些改变呢?张楠在她题为“公益4.0,中国公益的区块链时代”的演讲中回溯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史。她说,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大量企业关注到公益慈善,进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她所在的清华大学慈善研究院,将它称之为企业和慈善组织的联盟,是公益2.0时期,而在过去三五年间,以2015年腾讯的“99公益日”为标志,已经进入了公益3.0时期。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研究院执行院长汪亦兵,也表达了对互联网技术的乐观,汪亦兵认为,互联网是带有明显公益性的技术,例如互联网领域的开源精神、共享精神、免费模式。他指出,“搜素引擎技术,社群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等都将带来革命性的信用成本的降低。而这些对于公益而言都是好消息,因为信用成本是长期以来横亘在公益和商业、和社会之间的障碍。” 汪亦兵还表示,社交技术和平台,已经并将继续降低社会倡导和动员的成本,提高公益效率。他乐观地表示,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公益和商业之间会从信托关系转变成一种协作关系,公益和商业之间的角色定位将会更加平等。公益领域的人士将越来越专业化,其创新和创意能力将超过商业领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