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如何构建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的

来源:未知 编辑:渭南科普网2015-08-24 09:54
  

为 适应农村改革发展要求,深化农村科普工作,2004年以来,我们市县两级科协坚持每月直接组织两次科技下乡,构建起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十多年的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出大批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一、构建科技下乡长效机制,是新时期推进农村科普工作的需要

渭 南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村人口比重很大。科协组织如何加强改进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以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我们曾做过不少努力 和探索。但以往的做法,有些是“水过地皮湿”,受用一阵子,有些则根本不解决问题。科普工作“老法不灵,新法不会”,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相当 突出。为解此难题,我们认真对全市农村科普工作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看到存在以上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科技下乡常常满足于大呼隆,大型的科普宣传多, 经常性的科技下乡少,尤其是未能面对面、手把手地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家庭院落。于是,我们特别注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让科技“常下乡”、“常在乡”的新路 子。

华 县03.8洪灾过后,我们立即组织科技人员成立科技下乡服务队,多次到被毁坏的农田、果园、禽舍,有针对性地为群众进行科技培训、咨询、技术指导,及时解 决了灾后重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受到灾区党委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也做了详细报道。这件事情,让我们感触很深,受到很大启发,便适时 提出构建科技下乡长效机制,强调既要抓好大型科普宣传,更要坚持开展经常性科技下乡,并要求市县两级科协每月必须直接组织两次科技下乡或科技培训。

二、抓好五个环节,构建科技下乡长效机制

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的建立,贵在长效和机制上做文章,下功夫。

1、科学规划,明确目标。出台了《渭南市科协关于在科协系统建立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的意见》,市县两级科协组建起12支科技下乡小分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家庭院落,每月两次,从未间断。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市县两级科协直接组织科技培训、现场咨询活动达到2500多次。

2、搞好调研,掌握需求。为保证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每个季度都要做好调查,了解群众的具体需求,掌握农民在生产中的难题,急群众所急,并制定详细下乡计划,联系最合适的专家,使每次科技下乡对症下药,保证活动取得实效。

3、组建队伍,搞好培训。市 科协与有关涉农部门联合,组建了12支科技下乡服务队,开设了林果、园艺、蔬菜、畜牧、土壤测试、养殖、良种繁育等服务业务,建立了一套技术全面、服务周 到、反应迅速的高效服务机制,有针对性地为群众提供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在开展科技培训中,市科协注意结合各地实际帮助群众引进成熟先进技术,发展特色产 业。先后引进推广了食用菌、黑皮甘蔗、冬枣、桃王99、中华玉梨、澳洲青苹、美国大樱桃等新品种,建立科普示范基地38个,每年每个基地开展培训100多 场次,全市共培养乡土科技能人700余名,成为群众身边的“田秀才”。

4、增加投入,完善服务。为 了改善科技下乡培训的手段和条件,市科协与市财政局先后两次联合下发文件,就科协系统信息网络建设、配备科普大篷车提出明确要求,由财政部门为县级科协配 备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为县级科协配备了四辆科普大篷车和十辆小型科普车,为科技下乡及科技培训提供了硬件支持。 市科协先后挤出50余万科普经费,在临渭区、合阳、澄城、华县、白水等县先后建立了30多个高标准的市级科普活动站,为其配备了计算机、电视、实用技术光 盘,科普图书等,使群众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地学习各类实用技术和科学知识。从2006年起,市科协与市财政局积极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共争取中省奖补资金 2000多万元,成立了渭南市科普惠农培训学校及十一个县(市区)分校,支持基层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改善科普设施,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配 备了投影仪、计算机、科普图书,通过农函大、农广校等形式常年开展技术培训,为群众提供了及时方便的订单式服务,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先进的科技培训机 制。

5、严格考核,表彰激励。为了使科技下乡从“软任务”变为“硬尺子”,从2004 年起,市科协将科技下乡培训作为对各县(市区)科协目标责任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现场观摩、查看资料、定期检查等形式严格考核,由市科协党组成员、各 部室负责人和各县(市区)科协主席一起,根据观摩考核情况和实际完成情况打出相应分值,评定出科技下乡、科技培训先进单位,坚持每年表彰。2013年,市 委、市政府对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科技下乡、科技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纳入考核指标,此项工作提升到更高层面,成为渭南市科学素质纲要 实施工作的亮点。

三、科技下乡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科普工作取得实效

十年多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科技下乡工作实现了经常化、制度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及时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及时解决了华县“03.8” 灾后果园修复、大荔冯村一带苹果园大面积干叶枯死、澄城韦庄果树产生众多白色虫卵、潼关秦东镇千亩枣树不结枣、华县柳枝镇西瓜小叶病、腐烂和临渭区发生的 生猪蓝耳病疫情等难题,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的一致赞誉。在开展科技下乡过程中,根据突发事件,还与卫生、农牧、环保、气象、地震等部门快 速反应,第一时间开展禽流感、三聚氰胺、防震减灾、日全食、核电辐射、瘦肉精、食用碘盐等应急科普,及时消除了公众恐慌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起科学管理、科 学生活、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的理念。

2、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坚持不懈的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改变了群众传统的生产模式,优化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增强了群众运用新技术、新品种、依靠科技致富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完善了农村科普服务体系,使农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收入也不断提高。如临渭区阳郭镇灵阳村香菇示范基地,香菇产业由几百袋的一家一户生产,发展成年产香菇20余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产值150多万元,全村仅食用菌一项人均收入就达3000余元,并带动周边几个乡镇形成气候,成为强势产业;澄城县西城村苹果示范基地,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推广应用“巧施肥、强拉枝、大改型、无公害”四大优果技术,年平均亩产2100公斤,优果率提高到85%以上,亩均收入3500元,辐射带动了区域果业的快步发展。

3、为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 过开展科技下乡,为科协组织凝聚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他们常年和科协干部一起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普及生产管理技术,培养了3000多名优 秀“乡土人才”和600多名农民技师,建立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技服务队伍,为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展现才华,实现价值提供了用武之地。全市先 后有6人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科协先进工作者、全国农村科普先进个人等殊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