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松日丨关注骨骼健康 多机构为“管体重、强骨骼”支招儿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4-10-20 15:49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当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办公室共同指导下,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与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共同在京举办“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2024年健康骨骼科普传播大会”。

据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介绍,确定中国主题旨在倡导传播更契合我国人群的健康骨骼领域知识和话题,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公众的骨骼健康。“管体重、强骨骼”中国主题是为了将体重管理与骨质疏松症防控相结合,并积极配合体重管理年活动的实施。后续两家机构还将并联合多机构推出新版健骨操等实用工具。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呼吁公众通过锻炼管体重、强骨骼,建议增加力量练习和拉伸练习。同时,在防止跌倒导致的骨骼损伤方面,白岩松建议50岁以上人群应该注意在浴室安装扶手,使用防滑拖鞋,在浴室门口和厨房洗菜池旁放置防滑垫,并在家门口放一个凳子,坐下来换鞋和换衣服等。

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夏维波表示,体重过低或过高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虽然随着体重增加骨密度会相应增加,但研究显示过度肥胖(BMI≥30kg/m2)后骨密度不会再明显增加,随之而来的骨折风险将是正常体重的1.7倍,体重指数每提高1kg/m2骨折风险将增加15%。同时,与“梨型身材”相比,“苹果型身材”的腹型肥胖人群,腹围更大、内脏脂肪更多、肌肉量更少,骨折风险会更高。

夏维波教授提示,“管体重、强骨骼”的关键是管理体成分,减少脂肪、增加肌肉,同时建议管理体重并不是“饿瘦”,而是要注意均衡的营养和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在强健骨骼方面,建议公众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负重、抗阻、力量锻炼,以科学运动促进骨骼健康。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梅教授指出,体内脂肪含量过高时会导致骨转换失衡,成骨细胞活性减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此外,肥胖人群往往体内脂肪过多,而肌肉减少,跌倒风险和骨折风险会增高。消瘦同样不容忽视,它也会导致骨转换失衡,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

脆性骨折可防可治

北京医院骨科首席专家薛庆云提示公众,脆性骨折可防可治,对高风险患者进行正规的骨质疏松症治疗是降低再发骨折风险的最有效方法。他呼吁社会各界采取积极措施预防脆性骨折与再发骨折。

薛庆云教授表示,脆性骨折作为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最常见的部位包括脊柱、髋部和前臂远端。脆性骨折初次骨折后前两年再发骨折风险极高,这种增高可以持续10年甚至到15年,且首次再发骨折的最常见部位与初次骨折部位密切相关。高龄女性是脆性骨折的高危人群,更需要长期防范骨折。

为了预防脆性骨折,建议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平衡的膳食模式,适当的户外活动和日照,加强科学锻炼,远离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相关危险因素。李梅教授表示,晒太阳能够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而促进钙的吸收,每天晒太阳半个小时能够明显增加维生素D合成,且晒太阳能够让人觉得温暖、舒缓情绪,有助于骨骼和身心健康。

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要趁早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宋纯理在会上呼吁:“治疗骨质疏松症什么时候都不早,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什么时候都不晚。”

宋纯理教授提出“达标治疗”和“长期管理”两个概念至关重要。宋纯理表示,许多慢性疾病管理均有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综合国内外的新进展,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标建议以骨密度的T值为指标,设定目标为提高骨密度,以降低骨折风险。宋纯理表示,根据权威指南建议,患者一旦确诊骨质疏松症,需进行终身管理。一般单一药物无法满足终身管理需求,则需要根据患者的骨折风险评估选择适合的药物治疗方案。由此,通过设定明确的治疗目标和采用序贯治疗方案,可以更有效地长期管理骨质疏松症这一慢性疾病,降低患者的骨折风险,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