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说微信从“诞生”那天起,泄密就与之相伴相随了;利用微信窃密和获取个人隐私,也成了窃密者一个重要手段。
微信泄密危害不可忽视。虽说玩微信可扩大好交者的交友圈,但是如果个人隐私不小心泄露,则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几年前,就有某证券首席医药行业分析师张某因为在微信上提前泄露了某集团股权激励方案被停职并配合调查的报道。据报道,张某通过医药微信群向群里透露集团股权激励方案的细节时,该集团的股票仍然处于交易状态,张某的行为明显属于泄密。其实微信泄密,早已成了许多企业和单位老板的一块“心病”,这种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许多单位都遇到过员工通过微信泄露单位商业机密的情况,有家单位的员工通过微信把单位正在研发的产品流传出去,导致单位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最后单位决定将其开除。受此影响,该单位规定员工将所有微信工作群解散。微信泄露个人信息危害也不小,万人痛恨的骚扰电话、诈骗信息,好多就是微信泄密招致的麻烦。
微信使用的保密安全十分重要,必须牢牢把握好。
不随便添加好友。利用微信窃密和获取个人隐私,被莫名其妙地加为微信好友,这其中就有很多的“猫腻”。有人对你的摇一摇,扫一扫,其实是别有用心,说不定就是看上了你的涉密岗位,看到你有“密”可图;说不定就是想窃取你的个人隐私,达到某种目的。不要轻易加陌生人为朋友,因为网络虚拟世界,真假难分,不知底细,容易吃亏上当。“以后再也不能随便添加好友了。”这是一位吃过亏的人的由衷告诫。
不随便进微信群。微信群也是窃密和获取个人隐私的一个重要渠道。建群就有目的,有的微信群就是一个陷井和圈套。有些别有用心的微信群天天往里拉人,有的在群里制造些涉密话题引你上钩。据媒体报道,某大企业曾发内部文件,要求单位内部所有微信工作群必须于48小时内解散,理由是为防止单位商业秘密外泄。员工之间不得通过微信讨论任何与工作相关内容。对外交流也不得通过微信讨论敏感业务。多家互联网企业,都曾对内部员工使用微信做出过限制。就个人而言,不随便进微信群。
不随便分享。有人喜欢把从朋友圈得到的信息分享或发送给其他朋友,这并非是优点。你得到的信息很可能就是保密信息,很可能就一则谣言。你没加鉴别就分享了,传播了,那就成了泄密者,谣言传播者。有人已经在这方面吃亏上当,教训切不可忘。
不随便晒密。任何时候,保密意识不能淡薄,要守住保密这个底线,绷紧保密这根弦。在微信上也是如此,不应该发的内容,坚决不能发;不应该传递的信息,坚决不能传。特别是涉秘密人员,更要不应该晒的内容,坚决不能晒,说不定就有人专门盯着你的言行,瞄着你的秘密;在微信上泄露单位商业机密的确会触犯法律,晒了就要承担责任,付出代价。
不随便晒岗。微信上晒工作、晒岗位应该是一大忌。有的员工玩微信,口无遮拦,喜欢炫耀,无意中就把单位保密的内容泄露出来。特别是一些涉人员,自己从事什么工作,在哪个岗位,去哪个单位谈业务,参加什么产品展会,无所不晒,商业秘密就这样被泄露了。一名从事智能手机研发工作的“90后”,非常喜爱玩微博,更喜欢用手机自拍。一次,他将在单位实验室自拍的照片发至微博,照片背景中有一款单位新研发的智能手机机型。此照片被大量转发,导致背景中的新款机型提前曝光。
保密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联系
保密管理工作必须与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和保密要求的规定。保密规定与实际工作的严重脱节,影响正常的业务工作效率,又不利于保守秘密。在技术可行和成本可控的前提下,把各项要求转变为具体的明确的可实施的程序和步骤,并从保密体系建设的角度重点加强薄弱环节的整改与监管,避免出现管理一刀切,检查一阵风,保密管理制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恰好,不制定符合实际的规定,各项规定只能束之高阁。
保密工作核心在于预防
秘密一旦被泄露,造成的损失就很难挽回。因此,保密管理的重点在于经常性检查,找出可能导致失泄密的薄弱环节,确定本单位保密的重点和需求,制定好保密工作的计划和预案,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一方面保密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很多单位只要每年例行搞一两次保密检查,认为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这很容易给保密工作人员应付检查的不良习惯,把保密看成是一项任务而不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降低了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
另一方面不要等出现问题时再采取补救措施,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指出“在每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次未遂先找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想避免一起严重事故,就必须把可能印发事故的征兆和隐患控制住,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也无法取代人的素质和责任心,所以保密教育培训和保密考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保密工作的标准是零隐患
保密工作也要注意质量体系建设,树立一次把工作做好、做到的质量意识。保密工作关系到国家利益,容不得半点疏忽,保密工作的重点是查找消除隐患,一是发现隐患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消除,不能听之任之、疏忽大意;二是零隐患,通过建立健全保密管理与技术体系,加强保密管理等尽可能消除是泄密隐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