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它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中国人的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如此生动而浪漫。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一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仲秋"即"中秋"。而在《周礼》一书的《春官》篇中记载,周代已经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习俗。
因为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故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又称"果子节"。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神明、庆贺丰收。
关于中秋节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对月亮的崇拜,一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到了隋唐之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秘色彩慢慢消退。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却是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张祜《中秋玩月》云:"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秋月常常引发人们感物怀人的情思,如白居易所说:"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当然,这是敏感、多愁的士人的中秋。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就是世俗欢愉的节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