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圆 中秋快乐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3-09-24 10:07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它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中国人的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如此生动而浪漫。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一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仲秋"即"中秋"。而在《周礼》一书的《春官》篇中记载,周代已经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习俗。

 

因为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故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又称"果子节"。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神明、庆贺丰收。

关于中秋节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对月亮的崇拜,一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到了隋唐之后,随着天文知识的丰富与时代文化的进步,人们对月亮天体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秘色彩慢慢消退。唐朝虽没有中秋节日,但中秋赏月、玩月却是文人的时尚,人们将清秋明月视为可赏可玩的宇宙奇观,吟咏中秋明月的华章丽句寻常可见。张祜《中秋玩月》云:"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秋月常常引发人们感物怀人的情思,如白居易所说:"三五夜中新月色,一千里外故人思。"(《中秋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宋代,中秋节成为民俗节日,中秋放假一日。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节俗形成,但宋人赏月的情趣却大异于唐人。唐人大多由月亮的清辉联想到河山的壮美,友朋千里,邀赏明月,诗酒风流。宋人对月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世态,即使是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他们常常发出"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秋》)的感叹。

 

当然,这是敏感、多愁的士人的中秋。对于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一种形态,就是世俗欢愉的节日。

北宋东京,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市人纵酒度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南宋杭州中秋夜更是热闹,在银蟾光满之时,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楼,临轩玩月,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中小商户也登上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梦粱录》卷四);市井贫民虽无富户铺张的财力,可过节的愿望却也十分强烈,"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宋代中秋夜是不眠之夜,主管治安的官员取消例行的宵禁,夜市通宵营业,"闾里儿童,连宵嬉戏",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明清之后,时代发展,中秋节俗也随之变化,祭拜、祈求与情感、愿望构成了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中秋成为民众生活中重要的节日。(节选自《话说中秋》作者/萧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