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丨暑热难阻,静待秋凉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4-07-22 10:38
  
北京时间
7月22日15时34分
将迎来
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大暑
此时节
温高而气湿
热仍是主旋律
但阵阵清凉
亦是不经意间的留白

 

 
 
【大暑初候  腐草为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大暑炎热之极中,美丽的萤火虫出现了。
世界上的萤火虫有两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
萤火虫堪称大暑时节的标志性动物。“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描绘了此时少女们扑虫嬉戏的情形。
 
【大暑二候  土润溽(rù)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土润溽暑”:“溽,湿也,土之气润,故蒸郁而为湿。” 
 
此时的暑气湿气“蒸郁”到什么程度呢?连土地都潮湿了,是谓“土润溽暑”。
 
土地湿润,天气炎热,最适合草木生长。这是上天提供水热养分最慷慨最充分的时节,万物可以肆无忌惮地汲取养分而不担心其枯竭,从作物到花草都进入一个迅猛乃至疯狂生长的状态。
 
【大暑三候  大雨时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走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此时,夏天最后一个节气大暑的最后一候“大雨时行”也即将结束,立秋节气即将到来。这将是一个重要的转变。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大雨时行”:“前候湿暑之气蒸郁,今候则大雨时行,以退暑也。”这里面包含着至少三层意思:一是此时节时常大雨倾盆。二是适时而来的大雨是喜雨。三是在此时节的大雨,是减少暑气的雨。
 
从此时起,随着大雨的一场场降落,酷暑的感受将慢慢减弱,气温由此降低,渐次向秋天的凉爽过渡,是谓“退暑”。大暑将过,立秋在望。
 
 
 

【高温酷热】
 
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一个万物并作的时节。
 
大暑一般在“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的俗谚。此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非常炎热,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骄阳如烈火,酷热难耐;当阴天下雨时,天气更是闷得令人喘不过气来,如在蒸笼之中,因此有俗语,“大暑大暑,上蒸下煮”。
 
【潮湿多雨】
 
大暑时节,雨量比其他月份明显增多。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我国多地高温潮湿多雨。
 

每年7月下旬,副热带季风雨带移至我国北方的华北至东北,因此7月下旬至8月上旬(称“七下八上”)是我国华北、东北等北方地区的雨季;而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是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暑有不同】

 

小暑和大暑虽然都是“制造”高温的高手,但是也有区别。小暑的热更有爆发力,而大暑的热更持久。之所以很多人认为大暑节气的天气更热,那是因为刚进入小暑节气的时候,人还能适应暂时性的高温酷热天气,可是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一长,就会让人感觉到更加闷热了,这样就算大暑和小暑节气的温度一样,也会感觉大暑节气的天气更热。
 
另外,二十四节气主要是以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为基础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如果将视野放宽到整个中国,情况会有比较大的区别,有些年份有些地区大暑比小暑热,而有的年份小暑比大暑热。
 
【防暑降温 遮阳出行】
 
大暑时节,天气炎热,大家在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准备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外出尽量避开紫外线强的时段。
 
【衣着透气 及时更换】
 
大暑时人们出汗多,衣着应宽松透气,以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材料为佳。如果衣服被汗水浸湿,要及时更换。
 
【清热解暑 适当食补】
此时湿热交蒸,人们易出现疲劳、头身困重、食欲不振等问题。饮食上,应以清热解暑、健脾祛湿、益气养阴为主,适当多吃冬瓜、绿豆、芡实、莲子、南瓜、薏米、扁豆、山药、百合等。

 

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