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有四大祭祖节日:清明、中元、上巳、寒衣。其中最有奇幻色彩的,便是中元节。人们常称中元节为“鬼节”,许多离奇的鬼怪故事,皆以此为背景。可实际上,中元节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最早起源于民间“秋尝”的习俗。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秋收季节,人们将成熟的谷物献给祖先,祈求来年有个好收成。因为七月十五是下半年第一个月圆之夜,秋气新来,因而人们将这天定为祭祖日,俗称“七月半”。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半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七月半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一般不会将祭祀祖先的节日称为“鬼节”(“鬼节”是后来的说法,料想是从道教中元普渡开鬼门关的思想演变而来)。七月半祭祖节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大约北魏时期)道教的说法。




祭祖
民间相信,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傍晚时分举行。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因各地习俗略有差异,因此过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过节时间上也会有差别。

焚烧纸锭
即将锡箔糊制成银锭状的冥钱。将纸锭焚化给祖先,可供其当钱使用。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信仰行为,目的是祭祀祖先和亡魂,给他们送去钱财和物品,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人们也相信,烧纸可以超度亡魂,帮助他们得到解脱,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野鬼的侵扰。

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中元作》
唐·李商隐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曾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有很多,然而在缅怀亲人的同时露天焚烧冥纸不仅污染环境且极易引发火灾事故。所以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循。
要自觉树立文明祭祀的新风尚,营造文明、有序、低碳、环保的祭祀环境。不违规燃放烟花爆竹,不随地无序焚烧香蜡、纸钱、冥物等祭祀用品等。
倡导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新风尚。鼓励通过网络祭祀、鲜花祭扫、植树祭祀、清扫墓碑、家庭追思会等文明健康的形式追思故人,以实际行动弘扬文明新风。
祭祀缅怀本无可非议,但如果破除祭祀陈规陋习,宣扬祭祀文明新风。既遵循了优秀传统民俗,缅怀了逝者,同时更保护了环境,杜绝了火灾隐患,确保了祭祀安全。
中元节不仅仅是一个
关于鬼魂与传说的节日,
更是一个
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时刻。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放下忙碌与疲惫的心灵,
去感受那些
隐藏在习俗背后的浪漫故事;
去缅怀那些
已经逝去的亲人;
去珍惜那些
依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亲人。
让我们用一颗浪漫的心
去面对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让爱与思念
永远伴随着我们前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