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移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即为终止的意思。“处暑”依然带“暑”字,往往是“秋老虎”天气正在持续。然而,“处暑”节气,高温已是“强弩之末”,金秋即将来临。
我国古时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一候,鹰乃祭鸟。处暑节气老鹰开始大量捕猎,但是老鹰在这个时候捕猎的鸟类是不吃的,它会把很多鸟放在自己的家前面,就好像我们人祭祀一样,非常隆重。同时这个时候的鸟类也正是吃粮食比较多的肥美的时候,这个季节就会出现老鹰捕捉鸟类的现象。
二候,天地始肃。始:开始的意思。肃:肃静、万物凋零的意思,把他们连在一起就是万物进入了这个时间段内,开始凋零了。表现最明显的便是枫叶变红,落叶萧瑟。
三候、禾苗登。运用字拆开法,比如登就是成熟、收获的意思,禾就是各种稻谷,这个很明显。这个就是禾苗登的含义了。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贺“七月半”的民俗活动。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历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时节,我国两广地区有煲药茶的习俗。人们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煲药茶,处暑过后仍闷热,煲凉茶解暑热。
北方养阴生津,南方清湿热
在北方,这个节气之后,就不需要再刻意强调清暑利湿了,虽然暑湿之气尚在,但终究为强弩之末,即使我们不去清暑,也会逐渐被秋凉、秋燥取代。这个时节的养生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养阴生津,适度清补上,为后续节气到来的燥气做准备。对于南方大部分地区,湿热之气势头依旧猛烈,只是早晚略显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个时节的养生,还当遵循温中阳与清湿热并施的原则。
处暑后白天仍有秋老虎肆虐,所以人的身体还是很容易出现倦怠、乏力等情况,太多的高蛋白食物并不容易消化,所以不要急着贴秋膘。饮食上增酸少辛,增润防燥。
“春捂秋冻”,是传统的秋季养生观念,这是为了让体温在秋时升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秋季早晚比较凉,要注意适当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夜寝应关好门窗,睡觉护好肚腹和肩头,秋天要格外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造成清阳不升,中气下陷,从而避免人产生懒洋洋的疲劳感。
这个节气我们更适合在凉爽的早晨和黄昏,惬意地散散步,早睡早起,适度增加户外锻炼,呼吸吐纳。
运:主太阴四气。
时:配足少阳胆相火。
坐功: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反两手捶背,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每天1至5时之间,正坐,转头向左右上方举引,再缓缓转向右后上方举引;同时用两手半握拳,反向后捶腰背。每转头一次,捶背8次。头向左右各转35次。然后,叩齿、咽津、吐纳而收功。
治病: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肋髀膝经络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疾。
附注:处暑养生,早晚添衣,喝水去燥,补肝养气,早睡早起。
早卧早起以敛阳,处暑时节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并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因为睡眠为阳气收敛的过程,长时间熬夜则不利于阳气收敛。早晚比较凉,要注意保暖。穿衣方面,可适当地“冻”一下,不要急于穿厚衣服。出门放一件外套或者围巾在包里,以防秋风。
少吃辛辣多吃酸,中医认为,秋天对应的脏腑为肺,应多食酸,少食辛。因为辛味发散泻肺,酸味收敛肺气,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不要过食葱、姜等辛味食物,增加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猕猴桃和西红柿等。
银耳百合莲子粥,酸梅汤都是这个季节最好的饮品。当然,最好喝温热的。这个季节也可以多吃点莲藕。萝卜、陈皮这些理气的食物,现在还不适合多吃,因为夏天的虚还没有补好,不宜散气。
新鲜的橘子、苹果和梨都是应季的水果,石榴已经通红,石榴汁美味滋阴。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