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1977年,段宝岩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被赫赫有名的军工院校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机械系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与工艺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又留校继续深造。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段宝岩,提出了“应变能密度分布函数”这一新概念,巧妙地将“极大熵”理论和天线结构拓扑优化联系在一起,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与关注。
“我记得那是1994年的夏天,我们在北京密云水库开会,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天文台”,时隔近30年,段宝岩院士仍然清楚地记得最初接触“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时的心情,既有即将面临巨大科研挑战时的兴奋又深感肩头责任重大。要建造如此巨大的工程,面临重重困难;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亟须攻关,核心技术遭遇封锁。在大国重器 FAST 的建设中,馈源舱是核心,而使馈源舱实现大范围高精度扫描运动的结构、机构与控制系统是关键。若采用美国305米口径的阿雷西博望远镜的悬空背架结构设计方案,不仅自重将高达近万吨,且扫描精度与工作带宽均受限。必须另辟蹊径,否则 FAST 的建造将难以推进。从1995年起到光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最终实现的十几年间,段宝岩和他带领的团队遇到了一系列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他们分别建造了一个5米口径版和两个50米口径版的试验天线。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柔索馈源舱系统的动态定位精度终于由50厘米降到4厘米,再降到3毫米,比预定目标4毫米精确1毫米,实现并超越了 FAST 精度要求。
2002年,段宝岩接过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的接力棒。段宝岩提倡青年教师进入相关科研团队,并且把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项目结合在一起,为青年教师的培养预备了良好的学术土壤,既留住了人才,又提升了水平。西电陆续产生多位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和多个创新团队。2022年7月,为鼓励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努力产出创新成果,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段宝岩将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200万元全额捐出,设立了“段宝岩科教创新基金”。
“院士这个称号,是国家给我的一份荣誉,”段宝岩院士说:“是对我以往研究工作的一种认可,是艰辛跋涉的意外惊喜。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几十年来,段宝岩院士在电子机械领域凝心聚力、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用自己的坚持和坚韧,做国之重器的螺丝钉。策电逐日,笃行不止。
来源:陕西科技报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