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星火燃九天揽月 筑梦人飞逐苍穹——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4-05-31 14:53
  

星火燃九天揽月

筑梦人飞逐苍穹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贵田

 

 

1931年,张贵田出生于河北藁城一个寒微的农家,16岁时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他远赴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知识,师从前苏联著名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在苏留学期间,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不仅学到了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日后的科研打下了牢固的基本功。

     1961年,刚学成归国的张贵田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火箭发动机设计部,参与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可贮存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领域物质条件相当简陋,技术基础匮乏。张贵田和同事们先后进行了上百次试验,判读了成千上万个试验数据,终于抓住了不稳定燃烧的变化规律。1965年,我国计划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需研制新的运载火箭第二级液体发动机。这种新型发动机要求结构轻、性能高,关键是火箭飞上高空后,能在失重情况下点火启动。经过反复研究尝试,在突破了高空点火、试验测试等技术难关后,张贵田新研制的发动机顺利地通过飞行试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开始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纪元。这一年,张贵田和同事们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来到数千里之外的秦岭腹地,继续投身航天科研工作。1973年,七机部唐山会议决定,发射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需要研制出高性能且可二次启动的三级火箭发动机。三级高空发动机研制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研制难度大,张贵田和同事们付出了异乎寻常的努力,最终研制成功的三级火箭发动机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此后,三级火箭发动机应用于长征四号甲运载火箭,该火箭于1991年荣获了当年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张贵田还组织和主持了我国第二代液体洲际导弹发动机的研制,这项成果巩固并提高了国防实力,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为我国航天多次起动轨道及姿态控制发动机研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贵田院士放眼未来,非常重视预先研究。1989年,我国提出要在18个月内研制出新型的大推力火箭,即后来的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张贵田利用预先研究成果,很快就拿出可行的技术方案,仅用14个月就研制生产出发动机25台。自此,我国长征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不足2.4吨提高到9.2吨,跻身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该发动机的适应性改进型用于长征2F火箭,为我国首次成功发射神舟飞船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世界航天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须开展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在我国既没有研制经验,也缺乏现成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已到古稀之年的张贵田院士利用自己的研究积累和经验,指导团队完成了研究与试验,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之后第二个初步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2018年,液氧煤油发动机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张贵田院士在主持科研工作期间,负责研制交付的发动机参加了26颗国内外卫星的发射,发动机保持了100%的成功率,创造了中外航天史上的奇迹,多次获航天部通令嘉奖,受到国家奖励和表彰。

    张贵田院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十分重视对年轻科技专业人才的培养。他先后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航天11所(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等著名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担任兼职教授和硕士、博士生导师,为祖国航天事业后继有人作出贡献,始终践行着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

    为了航天报国的铮铮誓言,张贵田院士在火箭发动机研发的道路上从未停止奋斗。他不曾将人生的“亮点”驻留在过去的时光和业绩中,而是学到老,干到老,奉献到老,奋斗到老,一辈子坚守航天报国的初心,将自己的全部热量都转换成炽热的光芒,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他燃烧岁月,助力国人飞天逐梦,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