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何坚拒皇太子二月行冠礼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3-04-01 16:51
  
唐太宗为何坚拒皇太子二月行冠礼
清朝皇帝亲耕图  (图源网络) 
 
 
唐太宗为何坚拒皇太子二月行冠礼 
 
 
     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主管礼仪的官员上奏章说:“皇太子将举行冠礼仪式,应在二月里举行为吉利,请求补充礼器,以便做好举行仪式的准备。”冠礼,是古代的成年礼,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更何况是皇太子的冠礼仪式。然而,唐太宗接到奏章后却说:“现在春耕生产刚开始,恐怕妨害农事,仪式改在十月里举行吧。”
     这时,太子少保萧瑀又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为好。”唐太宗反驳他说:“阴阳禁忌,朕所不取,如果一动一静都要依照阴阳禁忌,不考虑道德和礼义,想求得上天降福保佑,这能得到吗?!如果行为都遵守王道,自然能常常遇到吉利。况且吉与凶全在于人为,怎么能借助于阴阳禁忌?!农时十分重要,不可片刻丧失。”大臣们见唐太宗如此坚决,也就不再多言了。
     其实,唐太宗关于“农时甚要,不可暂失”一类的理念早有表示。再据《贞观政要·务农》记载:“贞观二年(628),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是:“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致力于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凡经营衣食,以不失农时为根本。要不失农时,只有君主简政不苛烦百姓才能实现。如果战争不断,营造不停,却想不侵夺农事的时间,怎么可能呢?!”由此可见,唐太宗尊重农时是其重视农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不失农时”就是每年的首要任务,并且形成了一套“天子亲耕”的仪式。西周共和十四年(828),周宣王姬静即位。他即位不久便废弃了天子亲耕籍田的仪式。周初起,周天子就规定了亲耕籍田的制度。每逢春耕前,由天子、诸侯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称为“籍礼”,亦即天子示范性的耕作,以示对农业的重视。亲耕籍田的制度,自周初创立以来,后代遵行不替。周宣王废弃天子亲耕籍田仪式,引起了虢文公的一番议论。
     虢文公首先讲述了亲耕籍田制度作为国家一项十分隆重的典礼的程序。每年在立春之前的九日,天子应事先斋戒沐浴,表示敬诚,到了立春开耕之日,举行盛大的亲耕籍田仪式。先由天子以农具翻一下土,然后公三下,卿九下,大夫二十七下,最后“庶民终于千亩”,将籍田全都耕完。此后,虢文公说,农业是人民之大事,因为祭神所需的祭品出于农业,百姓的繁衍基于农业,人们的供给来自农业,社会和谐赖于农业,财富增殖始于农业,国家的强固成于农业。
     周宣王听后,最终改变了废弃亲耕籍田制度的决定。周代实行亲耕籍田制度,一方面表示统治集团对农业的重视,另一方面是要带动农业生产者努力劳动,农忙季节不得懈息耕作,以达到“财用不乏、民用和同”的目的。周代的亲耕籍田制度,一直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些有作为的君主所仿效。汉朝汉文帝“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栥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并强调“为天下先”,遂成制度贯彻执行。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特地颁布“籍田诏”,恢复了被废弃长达数百年之久的籍田仪式。施行之日,盛况空前:“此礼久废,而今始行之,观者莫不欢跃。”宋朝宋太宗也曾行亲耕籍田之礼,以作为重农劝农的表率。清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都曾经常举行亲耕礼。先农坛原来仅设于首都,雍正四年后,各州县也设先农坛置籍田,并要求地方官每年仲春举行耕籍礼,以率百姓力田务本。亲耕籍田制度为后世所承继,尽管期间有作秀搞形式的成分,但因其具有明晰的“恪恭于农”,“不懈于时”的重农务本示教意义及文化功能,还是被历代王朝继承下来。
 
 
唐太宗为何坚拒皇太子二月行冠礼
《皇帝耕田图》潍坊经典木版年画(清代古版印制) 画中身穿龙袍的皇帝扶犁耕田,
身后跟着几位大臣,有的铲土、有的撒种、有的牵牛,远处是挑篮送饭的皇后和宫女。
画上题诗曰: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正宫娘娘来送饭,保佑黎民天下久。
 
      
     在以农业立国的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与其经济基础相适应,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古人以社稷即以土地神和谷神作为政权的代称,可见农业不仅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所谓“民以食为天”,同时它也是国家政权和伦理道德的经济基础。“农本”思想产生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两汉,贯彻于整个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重农、贵农,得到百姓和君主的普遍认同。以农为本在当时成为基本国策,以后各朝代奉行不渝。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修改土地分配、减免税赋等具体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已。当然,在我国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农”,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种植业的小农业,而是包括了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虽然“百物谷为先”,但在实践中人们并不只偏重粮食,而是实行以粮为主的多种经营。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现代社会依然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当然,“不失农时”永远是农业的底线,古今皆同此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