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苑养马场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3-08-21 11:42
  

为了满足帝王狩猎和皇宫生活的需要,清代南苑里饲养着多种动物,主要有海东青、麋鹿、牛、马、鹿、羊等。

南苑饲养马匹是一项重要任务。清朝重视马匹,一是军用战马,二是皇帝官员骑乘。清代凡从军者,无论马兵、步兵、炮兵、弓箭兵、鸟枪兵均为一人一马,其马额与兵额相同。清朝入关时,就有二十万匹马。

清廷设有御马监——上驷院,是专门管理马匹的官署。京城御马厩有十六处:紫禁城有四处,皇城内五处,京郊有七处。京郊七处马厩中除西郊安河村一处外,其余六处都在南苑。

据《内务府来文》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至十一年三月二十日止,南苑合计养军需马六万一千九百二十七匹。”“清同治二年(1863)九月二十七日起至三年三月三十日止,南苑共合计喂养军需马二万八千八百一十九匹。”“清同治七年(1868)夏秋二季,南苑出青汉牧军需马二万六千四百九十二匹。”

南苑的六个御马厩,“每厩附巡群马三十匹,牝马十群,每群二百匹。”

南苑御马厩的具体地点,史书上没有详载。据国图收藏的四幅清代光绪年间绘的《南苑全图》(其中一幅名《南苑图式》),在大红门东南、西南有“马圈”,在庑殿村东、村西有“马圈”,《南苑图式》则标明,在新衙门行宫东南有“马圈”。上面提及的“马圈”或为当年的御马厩。

 

乾隆在《海子行》中就曾提到庑殿的御马厩:“胜朝庑殿但存名,颓垣落桷埋榛荆。葺为驷厩飞龙牧,时得良骑出骏英。”说明庑殿在明朝是行宫,到清朝成为培育良骑的养马场。

新宫御马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尚有遗迹。新宫村董广聚(1923年生人)回忆说:新宫村东头是御马厩旧址,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存马圈围墙遗址,周长500多米,其面积约三十亩左右。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村民还从御马厩旧址运回两个饮马石槽,其中一个大者,是用一整块青石雕成的,这个饮马槽可同时供六匹马饮水,底部两端边缘各有一个漏水孔。另一个是一平方米见方的汉白玉质饮马槽。

农业合作化后,生产队用这两个石槽清洗蔬菜。后来两个石槽废弃不用,建房时被埋入地下。


新宫村有一刘姓满族人,其祖辈在新宫养马场当饲养员,精心喂马,人称“御马刘”。

大红门村也有村民指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村东土沟里存有三个饮马石槽,有两个破损,村民就把一个完整的饮马石槽(与新宫的大饮马石槽一样),运回大队牲口棚,供村里牲口使用多年。这个饮马槽后来下落不明,可能被埋入地下。

大红门村西1.5公里处,当年有“西马场”的地名,民国十三年(1924),在西马场举办了万国运动赛马会。这或许也与当年御马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这里建起了西马场南里社区。( 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