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化物,扮演“杀手”好多年

来源:渭南科协 编辑:渭南科普网2015-09-14 08:52
  
    在天津滨海爆炸发生几天之后,700吨剧毒氰化钠成了最大的危险源头。找到并妥善处理它们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大家担心如此量级的危险化学品会给人们带来更加严重的次生灾害。
 因为剧毒性,历史上的许多死亡都与氰化物有关。从纳粹德国的二号人物戈林到现代计算机之父图灵;从德国的毒气室再到克格勃的暗杀毒剂。氰化物在上个世纪长期都扮演着“杀手”的角色。
 氰化物是人们所知的最强烈、作用最快的有毒药物之一。人误服50毫克就能致死;在许多的烈性杀鼠剂中都含有氰化物;假如摄取了足量该物质,病人马上就会失去知觉,进而死亡(中风型氰化物中毒)。因为这种毒性迅速和致命,那些参与1944年手提箱炸弹刺杀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行动的人,都随身携带有氰化物,方便在被敌人发现后立即自杀,不给敌人审问的机会。
 《纽约时报》1987年8月4日的报道曾作了统计,在自杀的化学家里,有40%以上的人是通过氰化物自杀的。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就是美国杜邦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卡罗瑟斯——尼龙的发明人,为现代合成橡胶的制造奠定了基础。他因遇到了“发明家的瓶颈”,选择在1937年于一家旅馆喝下溶于柠檬汁中的氰化钾自杀。
 而现代计算机之父阿兰·图灵的故事更悲凉:1952年,他在承认与另一名男子的性关系之后被判以“行为粗俗猥亵”的罪名。被迫在18个月监禁和药物阉割(服用雌性激素等)之间选择,他选择了后者。1954年6月8日,图灵不堪忍受审判的耻辱与惩罚带来的痛苦,吃下一颗掺有氰化物的苹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用氰化物自杀的人中也不乏政治圈大人物:“二战”后建立的纽伦堡国际法庭经过11个月的审理,判处纳粹政权的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死刑,并准备在1946年10月15日执行。可在死刑执行前两小时,监狱警卫人员却发现戈林已服用氰化物自杀身亡。而阿道夫·希特勒虽然死因成谜,但在众多猜测中,最令人信服的就是他先服用了氰化物后又给自己补了一枪,死了个彻底。讽刺的是,1940~1945年间纳粹德国在屠杀几百万犹太人、吉普赛人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一种名为ZyklonB的杀人毒气,也是一种氰化物:氰酸气体。这些纳粹的始作俑者最终和受害者死于同一种毒素。
 剧毒的氰化物不仅是自杀故事中的主角,除了纳粹大屠杀里对它的广泛应用,它早就被当作刺杀和投毒的上选。在沙皇俄国时期,氰化物就被贵族用于政治暗杀。格里高利·叶菲莫维奇·拉斯普京,这位导致沙俄皇权颠覆的“神棍”,就是在1916年12月,吃了不满他的贵族们放在食物中的氰化物后,又被溺死在了涅瓦河里。
 之后的苏联,其情报机构“克格勃”继承了沙俄在使用氰化物上的“传统”。一名克格勃官员曾于1957年和1959年用一种特制的气枪在德国暗杀了两名乌克兰的持不同政见者。这种特制气枪可以射出氰化物“子弹”。气枪发射后,氰化物胶囊被压碎产生的毒物会射入对方面部,毒药会使其心脏骤停。而这可以很方便地把受害者的死因伪装为心脏病发。
 美国情报机构也深谙氰化物毒杀之道。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解密文件,在1962年3月,中央情报局就曾派人试图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胶囊毒死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而没有成功。
 “冷战”时期是氰化物在暗杀中被使用的高峰,“冷战”结束后氰化物作为“刺杀利器”的地位开始式微。氰化物虽然迅速且致命,但若受害者摄入量不多就不会立即死亡,可以通过医疗手段挽回生命。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一起饮料遭投毒事件,投毒者使用的就是氰化物。事故造成了1人死亡,10人病危。后来病危的10人虽然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万幸都没有死亡。此外,有些因氰化物中毒死亡的受害者周围会有氰化物特有的苦杏仁味儿,而这种味道很容易使得暗杀计划败露。所以,现在使用氰化物的暗杀已不多见。
 “杀人”只是氰化物的“副业”。氰化物其实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如氰化钠就多被用于基本化学合成、电镀、冶金和有机合成医药、农药及金属处理方面。目前,氰化钠最主要的用途是提炼黄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