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02
03
04
2023年陕西
努力蓄积优势 集成优势 放大优势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从北到南
三秦大地涌动着令人振奋的蓬勃活力
在陕北
榆林市一批科技创新型项目正抓紧建设
用智慧“智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关中
西安市将雄厚的科技创新资源“潜能”
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大“动能”
在陕南
汉中市积极谋划沿西成高铁科创大走廊
全力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
2023年
陕视君了解到,“三个年”活动动员会当日,陕西省总投资5646亿元的795个省、市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擂响了高质量项目开工的战鼓。2023年全省安排省级重点项目643个、年度计划投资4800多亿元,其中创新驱动、先进制造类项目占比37.5%、年度计划投资占比29%;产业类项目年度投资比例约7成,基础设施投资扩大……
开展“三个年”活动,高质量项目是硬支撑、营商环境是硬基础、干部作风能力是硬保障,三者密切关联、缺一不可。
高质量项目推进年
抓发展
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万亿元
根据省委、省政府刚刚印发的《陕西省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陕视君发现《方案》明确了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等行动目标,并提出,要紧盯秦创原创新驱动、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赛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稳就业促增收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推动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见效,促进高质量项目“四个一批”的良性循环,着力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
1.总量扩大方面,全年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6万亿元以上,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占比达到70%左右,省级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80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500亿元,全年引进内外资分别增长12%和10%以上,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结构优化方面,立足陕西区位、资源优势,聚焦重点产业链和产业前沿趋势,更大力度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积极实施一批政府有税收、员工有收入、企业有利润的产业项目,年度民间投资增长8%以上,工业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8%以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进一步提高。
3.速度加快方面,项目前期谋划、审批服务、要素保障、建设进度、竣工投产速度持续加快,一批重大项目提前开工,力争三季度专项债券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支付率达到90%,年底前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资金支付率达到60%,省级重点新开工项目一、二季度开工率分别达到50%、80%,三季度全部开工。
4.储备充足方面,聚焦经济发展和民生急需,紧抓“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契机,适度超前布局一批新基建项目,在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文化等领域储备补充一批高质量项目,全年新开工项目个数、计划总投资均增长10%以上。
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
大力发展“四个经济”,为全省稳增长作出更大的奉献
营商环境突破年
抓服务
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就是要释放大抓服务的强烈信号,做好“加减乘除”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把陕西“人人都是招商环境、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让陕西成为海内外客商创业投资、立业发展、兴业图强的首选之地。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陕视君发现,当下以数字经济、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迅速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新设企业数量逐年增加,给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陕西省43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群众和企业期盼相比,仍有一些差距。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驰而不息、精雕细刻。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当前是经济恢复的窗口期、机遇期,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确保实现开门红、全年红,要扎实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支撑更有力的要素环境、预期更稳定的法治环境、亲清更统一的政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夯实“硬基础”。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打造亲清更统一的政商环境,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亲”而坚守规矩,“清”而不失温度,双方关系既亲近亲密又清清爽爽,亲不逾矩、清不远疏,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促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完美结合,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居乐业的发展环境,取得稳定的发展预期。
实干 要有攻坚克难的拼劲
对悬而未决的顽疾、不合时宜的弊端、多方利益的羁绊,要以在任即有责的担当、与时俱进的精神、一心为公的立场去解决和纠正。要抢抓经济恢复的窗口期、机遇期,全力以赴抓项目、夯基础、强实体,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升级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强引擎”。
实干 要有改革创新的闯劲
要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博采众长、敢为人先,特别是在补齐县域经济不强、民营经济偏弱、开放型经济规模不大、数字经济发展不足等突出短板上动脑筋、想办法。在消除制度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中实现工作突破,打造办事更高效的政务环境、市场更满意的政策环境、支撑更有力的要素环境、预期更稳定的法治环境、亲清更统一的政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的“大生态”。
实干 要有久久为功的韧劲
工作干得怎么样,最终要拿实践实干实绩说话,从解决了多少问题来检验,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增量”来检验,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来检验。有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干货”,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必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定力,不干超越阶段、超越财力的事,不搞脱离实际、装点门面、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像解决区域、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就是要紧抓不放、持续用力,一锤接着一锤敲,不见成效不罢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