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方百姓富裕 架桥铺路—访渭南临渭区葡萄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王录俊

来源:未知 编辑:渭南科普2019-01-08 20:41
  
  "我这儿人都管他叫“王财神”。”临渭区下邽镇果农郭兴水告诉记者。他说:“从我种葡萄开始,录俊就从搭架、栽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我指导,一直到我卖果挣了钱。前几年行情好,我这儿农民每亩地年均毛收入都在20000多元。这几年由于受多方因素影响,没过去那么高了,就这,每亩也在10000多元”。
  在渭南,一提起葡萄专家王录俊,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竖起大拇指交口称赞。西农大果树专业毕业的他,参加工作29年来一直扎根基层从事果业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工作。为渭南葡萄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谈到临渭葡萄的发展,王录俊打开了话匣子。据他介绍,1998年,和陕西结为友好省市的天津代表团在陕座谈时建议我省引进国际市场最具竞争力的鲜食葡萄品种—红提进行栽植。经过市场调研,当时售价每斤20多元的价格着实让自己吃了一惊。他了解到该品种还具有粒大色艳,含糖量高且果肉硬度大,耐储运、货架期长等突出特点。
 
  “如果引到本地栽植,效益一定不错”,他这样想。
 
  在各方的支持下,他筹措资金引进了首批5000株红提苗子和20000种芽,确定在见庄村栽植。当时许多群众没看到该产业的前景,推广工作举步维艰。后来,在乡村干部的大力配合下,才确定了7户,建起了20亩试验示范园。从那时起,他就和葡萄结下了二十年的不解之缘。为了试验成功并尽快发展这个产业,他常年深入园子细心管护,吃在地头、住在村里。白天,他在地里观察葡萄长势;夜晚,他在灯下查阅技术资料,学习钻研,这一住就是6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产业搞不好,不仅没法给政府交代,更没法给群众交代”。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 该村20亩葡萄初挂果,第二年亩收益达5000元以上,第三年即达15000元以上,这一下在村里炸开了窝,看到前景的村民纷纷要栽植。
 
  种植面积扩大后,新问题又接踵而至。果粒日灼、枝干冻伤、病害高发等三大问题咋解决?成熟期易遇秋淋,葡萄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受影响怎么办?王录俊深深地思考着。为了尽快解决这些难题,经过几年的实地钻研,学习、考察及反复试验,他终于摸索创新出了葡萄“Y”型架和“三带”整枝架型栽培技术;研发推出了葡萄避雨栽培新技术。有效解决了果粒日灼,预防了枝干冻伤,减轻了发病率,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效益。省科技厅也将其列为重大科技创新技术立项支持。
 
    2009年,避雨栽培等技术经过在下邽镇梁张村的成功试点推广后,2010年在新成立的临渭区葡萄产业园大面积应用,2012年,又在周边一些村进行了推广。2015年,区财政每亩补贴300元,在全区范围内大面积推广,渭南各县市区也积极应用。目前,葡萄“Y”型架和“三带”整枝技术在全市应用率达85%以上;避雨栽培新技术应用率达65%以上。据估算,这两项关键技术至少为全市果农每年节支增收超十亿元。
 
  下邽镇北徐村果农徐天民是村上最早接受王录俊新栽培技术的几户农民,他通过先进技术尝出了甜头,也圆了自己的致富梦。“这新技术栽培,减少了病虫害,提高了葡萄品质,还增加了效益,许多群众年收入达十几万元,好多人通过葡萄致了富,大家时常念叨他的好哩,”徐天民诚恳地说。
 
  各项技术难题的相继攻克很快传遍各地,临渭区的葡萄种植面积也在飞速增长,去年底就达到26万亩,带动全市面积发展到近50万亩。
 
  “葡萄要想长足有序发展,必须要有一套成熟的规范化管理标准来规范广大果农的栽植技术,才能科学引导葡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王录俊在盘算着临渭葡萄发展的远景蓝图。他结合自己20多年的管理经验并参照国家标准,编制了《关于建设绿色葡萄长廊暨优质红提葡萄基地的规划》,制定出台了《红地球葡萄露地栽培生产技术规程》等4个系列标准,被渭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全市标准对外公开发布。他研发的“晚熟葡萄脉冲渗透双重杀菌贮藏保鲜技术”,使葡萄贮藏期由原来的不足50天延长到150天,大幅拉长供应期,错峰销售,大大缓解了渭南葡萄成熟季节集中上市造成的销售压力,增加了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为了让农民能尽快掌握配套栽培实用技术,他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及科普讲座300余场次,培训果农4万余人次,足迹遍布全省葡萄种植区。他先后为渭南引进葡萄新优品种100余个,其中10余个品种已成为群众主栽品种,带动渭南葡萄种植面积由最初的2万亩发展到近50万亩。他主持制定的《红地球葡萄栽培系列标准》填补了渭南空白;参与制定的《葡萄简易避雨栽培技术规范》填补了我省空白,被作为省级地方标准发布。同时,他还先后主持实施了国家星火计划、省科技统筹创新计划、省重大科技创新、省果业发展计划、省引智专项及省重大农技推广等项目20余项。
 
  20多年来,王录俊担任工作和职务虽有几多调整,但他那一颗为农服务的情怀始终不变,在多年的为农服务中他更是获得了“渭南市有突出贡献优秀人才”、国家及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等多项荣誉。该区一位领导用“引进了一个鲜食葡萄王牌品种,创新了一个丰产架型,制定了一套系列技术标准,推广了一项关键技术,成就了一个临渭葡萄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六个一”总结了他的贡献。
 
  科研无止境,此时的王录俊正在朝着下一个高峰迈进。目前,经他开展的葡萄杂交选育新品种已获得首批100余株杂种苗,有望培育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葡萄新品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