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系”院士陈庆云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2-07-02 11:10
  

他是我国第一位科班出身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的博士;他开创了全氟酮化学,获得了制备六氟双酚A的苏联专利,直到现在仍被世界各大化学公司沿用;

他研制出我国独创新型铬雾抑制剂F-53,被全国千余家电镀厂使用,为国家环保节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系统研究了全氟磺酸化学,基于对二氟卡宾化学的研究,合成和发展了多种能高效实现三氟甲基化的试剂和体系,应用最广的氟磺酰基二氟乙酸甲酯被称为“陈庆云试剂”,迄今仍被各大试剂公司收入目录;

他将当代有机化学最重要理论之一的单电子转移反应引入氟化学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等奖项;

他被誉为我国有机氟化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为我国的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有机化学家、国际知名有机氟化学家陈庆云

1959年,陈庆云留苏时期在列宁格勒留影

1955年,陈庆云考取留学苏联的研究生。次年,他进入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师从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军事科学院少将伊万·柳得格维奇·克鲁扬茨(I. L. Knunyants)和N. P. Gambaryan博士。

在导师的指导下,陈庆云开始研究六氟丙酮以及它的一些基本反应。在他之前,也曾有科学家尝试过多种六氟丙酮的合成方法,但往往因过程过于复杂,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实验结果。陈庆云发明的高温裂解法则十分简便,所需原料为聚四氟乙烯的废料、废品做成的粉末,非常易得且经济实用。

不过,这种方法会产生全氟异丁烯等有毒气体,人在闻了全氟异丁烯以后会强烈咳嗽,进而影响健康。应对的办法呢?在喝完两瓶生牛奶之后,症状就可以得到缓解,然后陈庆云又接着干。他考虑到,一方面当年留学苏联机会很宝贵,祖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送他出来读书非常不易;另一方面,想着在国外,不能给中国人丢脸,因此他非常珍惜时间,刻苦钻研,多学习多做实验。

由于当年的实验室通风条件很差,他的白血球数量持续降低。那个时候,能够有效应对这一情况的办法就是注射昂贵的维生素B12,以陈庆云的物质条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小导师N. P. Gambaryn博士便拿出自己的稿费(当年在苏联写综述类文章是有稿费的,但是钱也不多),供陈庆云购买维生素B12药进行注射,这让他格外感动。

后来,他的白细胞实在太低,通过打维生素B12白血球数量也上不去。到现在还影响他的健康,甚至因此也导致他的女儿的白血球数量也偏低。

在长期关于六氟丙酮的反应研究中,陈庆云发现了一个制备重要化工原料六氟双酚A的方法。通过多次实验,陈庆云发现无水氟化氢是六氟丙酮与苯酚反应的很好的缩合剂。这一方法反应路线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便,产率可以达到80%-90%,且所使用的原料便宜易得,非常实用高效。

1958年,该方法获得了苏联专利;直到今天,世界各大化学公司仍然沿用这个方法进行生产六氟双酚A。陈庆云本人也因此项研究于1959年6月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青年专家会议上被授予光荣证书。

1959年6月,陈庆云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合物研究所青年专家会议上被授予光荣证书

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后,陈庆云顺利完成以六氟丙酮的反应为主题的论文答辩,获得了副博士学位(当时苏联的学位体系,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学位)。导师克鲁扬茨热烈祝贺,深情地在陈庆云用俄文撰写的副博士论文的扉页上写下留言作为勉励,留言大意为“和你在一起工作很愉快,祝你回国后为祖国做贡献”。

按照传统,答辩当日陈庆云要举行酒会以答谢研究室全体同仁。为此,陈庆云提早跑去当时的中国领事馆去购买“稀缺”的酱油(当年苏联没有酱油卖,后来为了照顾中国留学生,可以到中国领事馆去少量购买),亲自做了一道有中国风味的红烧鸡,来答谢研究室全体同仁,他们品尝后都大加赞赏。

陈庆云的副博士学位证书

启程归国前,实验室的同事送给他两样东西以留作纪念,聚四氟乙烯做成的一块板和一根棒。这在现在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当年,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条件和能力生产聚四氟乙烯,所以还是非常“稀奇宝贵”的。这块聚四氟乙烯的板,陈庆云一直保留到今天;聚四氟乙烯的棒则被转送给他人用于实验了。

归国后,陈庆云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后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历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导、氟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等。期间,他始终专注于氟元素的研究,长期从事有机氟化学和氟材料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氟化学和氟化工等相关领域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