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飞:实干、简朴的蔬菜育种家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2-08-10 11:22
  

李鹏飞(1912-2011)广东台山人,著名蔬菜育种学家。1937年于岭南大学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47年公派到美国宾州大学深造,1949年获硕士学位回校任教,是我校蔬菜育种学科的创始人。他从事蔬菜育种学研究和教学40多年,成功培育了一批蔬菜优良品种,以抗热、耐风雨、高抗病、早熟和丰产优质等特点而深受菜农和市场欢迎,如50年代育成“华南灰叶”早熟耐热甘蓝良种,60年代育成抗细菌性凋萎病“宁青”黄瓜良种,70年代首创育成杂种1代“朗青”黄瓜良种;80年代之后陆续培育多个抗青枯病的优质丰产番茄良种,从根本上消除了华南地区和福建、江西、云南等省番茄生产中的青枯病为害。李鹏飞教授求真务实,注重实践,身教重于言教,以高尚的师德修养赢得学生和同事的敬佩,先后获得农业部“部属重点院校优秀教师”、“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匠心:一辈子专注蔬菜遗传育种

1912年,李鹏飞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2年,李鹏飞从广州培英中学毕业后,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的园艺系学习。1947年,他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农学院进修,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应邀重回岭南大学农学院执教,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蔬菜育种之旅。

李鹏飞教授的一生都专注于蔬菜遗传育种,尤其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他与番茄结下不解之缘。由于番茄的一种毁灭性病害——番茄青枯病席卷华南地区,在短时间内会使番茄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当时全省番茄种植面积巨大,农民买了种、施了肥,最终却血本无归,菜农只好改种其他蔬菜。加之当时并不发达的物流条件导致番茄市场供应不足的问题更严重了。心系菜农及市民的李鹏飞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便主动揽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的“抗青枯病番茄新品种选育”课题,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番茄抗青枯病的选育种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终于培育出“丰顺”和“多宝”两个抗青枯病的番茄优良品种,这也是全国选育出的最早的抗青枯病的番茄品种。这一项研究获得的突破性进展,让华南地区的菜农重新看见希望的曙光,菜农重新开始种番茄,经济状况也开始好转,日子开始过得宽裕。菜农也不忘李鹏飞教授,纷纷寄信表示感谢,有的菜农甚至托人捎上土特产送给他。李鹏飞教授不仅自己将菜农装进心里,还经常告诫学生:“搞育种的人,来不得半点虚伪。你所选育的品种怎么样,不用自己吹嘘如何的好,专家的评价也并不可以完全作数,因为每个种植你所选育品种的农民都是鉴定家,只有农民说好才是真的好。”

李鹏飞教授在选种(90年代)

李鹏飞讲究实干精神,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如此。曾有刚入校的学生向李鹏飞教授请教如何做好蔬菜选育种研究,他风趣地回应:“你在田里待上个十年八年,通过认真观察和思考,知道蔬菜什么时候需要水,什么时候需要肥,然后就慢慢找到蔬菜选育种的感觉了。”

李鹏飞教授即使在退休以后,也没有停止他的番茄研究。园艺学院在学院大楼(今食品学院楼)还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办公室。每天早晨八点,他像退休前那样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选种、称种、切种、洗种,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对蔬菜选育种的热爱。要是遇上好天气,他会围着旧围裙,捧着装种子的篮子,在图书馆门前的空地上晾晒种子。对于这些简单又繁琐的工作,李鹏飞教授一直亲力亲为,从不让他人代劳。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做科研的,钱是国家给的,国家的钱都是从纳税人那里凑来的,我们用了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就必须做出点成就来,也才对得起辛苦的农民。”

李鹏飞发表的论文不多,因为他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科研实践上。“解决生产的实际问题,帮助国家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是他科研最紧要的目标。直到87岁高龄,他还是坚持下田选种。李鹏飞的学生吴定华教授因为担心他的安全,多次劝他:“李老师,你都这岁数了,经常还踩单车下田去,出了事我们也不好交代呀。”他总倔强地回应:“这不关你的事,是我的事,你不用管我,我自己喜欢!”直到走不动了,李鹏飞的科学研究才从田地转向了室内。他是一位从未退休的研究者,几乎一直坚持研究番茄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育才:用园丁之心栽培后人

李鹏飞对培养人才的态度与对待科研的态度基本无异。1961年,在与他的学生吴定华见面的第一天,李鹏飞就带着吴定华到五号楼(现为华农大校史馆)后面的一个旧温室搬花盆、做清洁工作。吴定华教授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不免感叹:“他是一个教授啊,他竟然带着我一起打扫卫生。清理完后他对我说:‘你的论文就从这里开始了。’任何事情都得从最基本的做起,这是李鹏飞老师的科研和育人的态度。”吴定华传承了李鹏飞老师对蔬菜选育种的实干精神,同样严格地要求他的研究生:“育苗该怎么做?带你们下田去。我们不能只是嘴上说说,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干!”

勇于放手,让学生雄鹰展翅,同时毫无保留地指导。1966年,吴定华研究生生涯一结束,李鹏飞立马把吴定华“赶”了出去。“你自己去研究,自己走自己的路。跟着我的话,永远躲在荫蔽底下,你就出不了头。”几十年来,尽管师生两人研究的作物对象都是番茄,但研究方向稍有差别——吴定华专注优质,李鹏飞主攻抗青枯病。在让学生学会独立的同时,李鹏飞依然不忘时时给吴定华指点迷津。每当做完田间研究,师徒二人便一起骑着自行车回到办公室,喝口茶、抽根烟,共同讨论当天的进展和遇见的问题。“我有任何问题都会提出来,老师都会毫无保留地指导我。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吴定华回忆道。李鹏飞教授不会因为两人研究的都是番茄,而对学生有所保留。他是无私的,不止希望自己做出成果,也期盼着自己的学生能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师徒二人之间的故事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迄今仍为界内老学者所称道。

“我们搞育种的人,来不得半点虚伪,因为农民种你的品种是要养家糊口的。每个农民都是你所选育品种的鉴定家,这个品种怎么样?农民说好才是真的好,如果农民都不用你的,不喜欢种你的品种,那也是没有用的品种!”李鹏飞教授这段振聋发聩的话至今仍然时时警醒和鞭策着胡开林教授的教学和科研,并且胡老师也把这样的理念传授给他的学生们。

爱国:一生无私忘我

科学没有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界。浓浓的爱国情怀牵引着李鹏飞,在美国完成学业后,他就回国耕耘蔬菜选育种。同样地,他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能学成报国。据胡开林回忆,当他从中国农业大学调回华南农业大学工作多年后,李鹏飞才吐露埋藏多年的心事:“当时国家还较贫穷,你去了日本以后,我担心你也像很多留学生一样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回来了就好,将来好好地为本国的蔬菜选育种多做贡献。”言语中流露出他对学生殷切的期盼和他心中浓浓的爱国情怀。

面对科研需要,人人平等。对于蔬菜选育种研究者而言,最怕的莫过于没有田地了。可是,由于当时工作环境落后,科研实验田地非常紧张,蔬菜选育种教研室只分得了几亩地。教研室的其他老师都敬重李鹏飞先生,都提议让李鹏飞要多少地就先拿。但是他不肯:“你们先分吧,我要剩下的。”他秉持每个人都要有地的原则,还不时教育学生:“我们拥有的地就好像一条凳子,本来只够两个人坐,但是当有第三个人时,绝不能让一个人站着,宁愿三个人挤着坐,绝不要按资排辈。”他盼望着大家都能有条件做研究,出成果。这也是他受人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私贡献,心系蔬菜发展。李鹏飞殷切希望蔬菜育种研究持续发展,到了不能亲自进行选育种的时候,他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科研材料——整整十大箱种子,全部赠送给自己的学生吴定华,之前为了充分利用所积累的材料,李鹏飞还将番茄抗青枯病的材料赠送给吴定华的弟子汪国平。“李先生就是这样毫无保留,他把材料都捐出来,只希望蔬菜选育种研究能有所发展。”吴定华继承了老师无私的做法,在他退休后也把材料转交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年轻老师。

方智远院士、吴定华教授、李鹏飞教授、李树德研究员、吴明珠院士、胡开林教授、林顺权教授(从左至右)

据胡开林教授回忆,李鹏飞的性格很好,平易近人,大家都喜欢跟他交朋友,打心底里敬重他。正是这样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蔬菜界内外的众多学者与他成为好友。2009年,中国园艺学会在广州召开,云集了全国园艺界的学者,会议一结束,中国工程院方智远院士和吴明珠院士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原所长、中国园艺学会原副理事长李树德等都希望能够拜访李鹏飞,在吴定华、林顺权和胡开林的引见后,李鹏飞与几位资深专家畅聊一个多小时,还与李树德激情拥抱,会谈后他还寄予希望:“园艺界要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增进友谊。通过开会不仅要无保留地交流信息,还要交流育种种质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一定要与常规技术相结合,要与实践相结合。”

朴实:生活作风简朴节约

在学校农场跃进北蔬菜选育种基地,总会有这么一个身影,他肩扛锄头,头戴草帽,头发花白,身穿朴素衣服,除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笔之外几乎与农民没有太大差别,以致刚入学不久到学校农场参加劳动课的大学生也误认为这位简朴的老人是普通农民,有时向他咨询田间问题时不叫老师而叫他:“大伯!大伯!”原来,他就是一生生活简朴,在我国蔬菜选育种领域有卓越贡献的李鹏飞教授!这也让得知真相的当初叫他大伯的学生唏嘘不已。就算退休了,李鹏飞也不甘颐养天年,还是坚持踩着自行车到华南农业大学跃进北蔬菜选育种基地观察选种,风雨无阻。

卢永根院士探望李鹏飞教授

除了工作,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简朴节约的作风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1992年,李鹏飞迎来了80岁大寿。吴定华联系校内外师生想给他办80寿辰。当时已经是园艺系主任的吴定华教授极力劝说,但是李教授仍是一一拒绝,到最后桌子一拍,留下一句话:“我就是不喜欢这个东西!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强迫我!”在九十岁、接近一百岁时,李鹏飞仍然拒绝校内外的学生们为他庆祝寿辰的好意,坚持表示不喜欢搞这些形式。

简朴节约已经成了李鹏飞一生的习惯。为了最后的时光能够简单度过,他坚持不愿住女儿为他找的条件较好的私人医院。2011年,李鹏飞的生命火烛已经快要燃尽,无论女儿如何苦苦相劝,李鹏飞都没有动摇,坚决待在家。直到那一天——他在家突然喘不过气来,打电话向吴定华求助。吴定华半开玩笑地劝说:“你就去医院吧,怕贵的话我给你付!”李鹏飞微微一笑,最终才同意在医院里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这种“一切从简”的作风持续到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1年4月18日,我国蔬菜科技教育界熟知的三“李”教授中的最后一位——“南”李,李鹏飞教授安静地离世,享年99岁(“三李”指北“李”:李家文,东“李”:李曙轩,南“李”:李鹏飞)。

在学校发出的讣告里,没有追悼会的日期。原来他早早就交代了家人、学生和工作单位:不开追悼会,不开告别会,一切仪式都不要办。“我的亲属送我就好。”李鹏飞再三嘱咐学生不要过来送行。一切从简,没有过多的仪式。

从黑发到白发,李鹏飞一生都在默默地为菜农提供良种。因为他的研究成果,番茄菜农重新绽开了笑脸。他不仅以自己爱国、实干的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蔬菜领域为中国蔬菜的育种及教育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更是以务实、简朴、低调、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诠释了一代蔬菜育种家的高尚品格。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