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娴:闪耀荣誉与朴素生活的背面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2-09-22 11:33
  

2页纸,800多字。

这是一件39年前的手稿,名为《对照入党宣誓找差距》,泛黄的纸张上,是对行为的反思、对信仰的追问和对党员身份的重视……透过工整的字迹,仿佛能看到流露在笔尖锋芒中的谦逊和真挚。

《对照入党宣誓找差距》手稿

手稿的主人是化学制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安静娴

安静娴

正如她在手稿里写的那样,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一名党员,她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民服务。

一粒小小的药片毫不起眼,但它却曾救人无数,而它背后,研发者的艰辛更是鲜有人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西南地区疟疾盛行。当时,治疗疟疾的首选药是美国的“氯喹”,但随着多地疟原虫开始对这类常用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寻找新结构类型的抗疟药便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安静娴果断地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她带领团队抽丝剥茧,从5800多个化合物中找出了具有良好抗疟效果的新药。

工作时的安静娴

为了证实药品的安全性,已过不惑之年的安静娴带头试药,在她的感召下,其他科研人员也纷纷试服。

据当时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大家之所以敢以身试药,是因为对安静娴的信任——“她工作非常严谨,试服怎么做交代得非常细致,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应急预案,大家虽然担着风险,但心里多少都有点底,她把这个队伍组织得非常好。”

就这样,安静娴摸清了化合物的毒性,确定了安全且容易控制的合成方法,成功制成了疗效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中国抗疟王牌——脑疟佳。

同事觉得安静娴的思想境界非常人所及,但在安静娴看来这一切微不足道,她永远对自己保持两种要求:工作的最高标准和生活的最低标准。

生活中,她几十年从未换过发型,永远是干练的齐耳短发、陈旧的老款衣服和厚厚的老式眼镜。饮食也经常是一碗饭、一根胡萝卜、两块白菜、一小撮豆芽。

但就是这样一个对生活没有任何要求的安静娴,工作中却像换了一个人。

上世纪80年代初,安静娴开始带队研发头孢系列产品。

当时,头孢菌素在国外已上市十几年并且升级到第二代产品。最初,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应该从第一代开始研发,对于这种想法,安静娴是坚决反对的。她认为:“我们不搞一代,也不搞二代,直接搞三代,这样的话我们搞起来就跟上世界的步伐了。”

1982年,在东北制药总厂原三车间,安静娴(右一)到头孢噻肟放大实验现场参加放大实验

在她的坚持下,我国头孢系列的第一个产品,从论证到向生产过渡历时4年。1985年,具有更广抗菌谱、更强的抗菌活性的头孢噻肟作为“六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了国家医药局主持的鉴定,很快就推向了生产,填补了国内的空白,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用药便利。

安静娴记录的《有争议的第三代头孢》手稿

此后,安静娴继续研制出头孢氨苄复方制剂,填补了国际与国内的空白。

1997年,安静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了中国化学制药企业第一个女院士。直到79岁她才从工作岗位上退休,离开的时候没有带走一个证书、一个奖状,甚至是一页手稿。

1998年11月,安静娴(第二排左起第九)参加首届传染性疾病国际学术讨论会

2015年7月10日,安静娴走了。她就像是一个来到人间的天使,用一生的爱和心血研发药品造福人民,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制药事业,用一生兑现了“治病救人”的誓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