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勇:创造烧伤医学领域多个奇迹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2-09-29 11:34
  

“你为什么非要回国?难道这里不好吗?”

1948年冬天,修业期满的盛志勇决定启程回国,可导师颇斯先生却耸着肩头,执意挽留,表情里不免夹带着遗憾。这已经是导师第三次挽留了。

然而,盛志勇却说:“只要船一开,我就要回中国,不论大船还是小船。”

盛志勇,烧伤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国烧伤和创伤医学主要开拓者之一,建立了全军第一个危重症医学病房(ICU),建成了国内首个低温异体皮库。

盛志勇

立志从医,辗转回国

1920年7月1日,盛志勇出生在上海一个医生家庭。他的父母开设了一家名叫“沪东医院”的诊所,受父亲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情怀的感染,盛志勇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1936年,盛志勇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医疗系。

1938年盛志勇全家福(前排左起:盛清、盛志信、罗静安;后排左起:盛志廉、盛敏珍、盛志勇

毕业后,盛志勇来到了上海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外科任住院医师。但由于国内局势动荡,且医疗水平有限,盛志勇感到自己空有一腔报国热情,却无法实现为社会大众和医学事业做贡献的愿望。后经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举荐,他横渡大洋到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外科研究室进修,希望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好日后报效祖国。

1947年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部实验外科进修

1948年冬天,盛志勇修业期满,拒绝了导师的三次盛情挽留,毅然决定归国。然而,就在要出发的那一天,美国西海岸的码头工人罢工,所有的船都不能开。盛志勇归国心切,焦灼万分。他在码头附近一所小旅馆里住了10多天,每天都要去码头打探消息,最后终于成功搭上了一班小型客轮。

当踏上祖国的土地后,他眼眶含泪,喃喃自语:“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奔赴前线,又下乡村

朝鲜战争爆发后,盛志勇作为首批上海志愿医疗手术队的成员,前往齐齐哈尔第二陆军医院参加救治志愿军伤员的工作。

1951年1月25日上海市医疗手术大队在人民公园出发时的情景

当时有一种战伤后遗症叫灼性神经痛,是指神经损伤后,由于交感神经而引起的疼痛。依据这个原理,盛志勇把伤员交感神经节的胸2、胸3部分去掉,成功防止疼痛,极大提高了伤员的生存质量。

随着前线战事紧急,战伤止血的明胶海绵急剧短缺,盛志勇从冻豆腐中得到启示,成功研制出了淀粉海绵,填补了战伤止血医疗用品的空白。

1962年,为保障中印前线部队伤员能得到及时救治,盛志勇作为总后卫生部派出的医疗队队长,率队奔赴世界屋脊。由于道路不通,飞机降落后医务人员们只能背着卡宾枪翻越喜马拉雅山。

1962年10月,盛志勇(二排左三)率10人组成的医疗队奔赴中印边境作战前线,参加救治工作

到达目的地后的盛志勇,来不及休息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伤员救治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中。他给前线的军医们培训了如何正确处理臀部、肛门伤者,还亲自用手指检查伤者的直肠,以避免伤者因直肠瘘形成的脓毒症而引发生命危险,并强调了在医疗过程中重视物理检查的必要性。

1969年秋天,国家号召医师支援农村地区医疗,盛志勇作为巡回医疗队来到了陕西安康。当地地理位置十分偏僻,年近50岁的盛志勇经常要背着手术包走七八十里山路,走家串户为人民群众巡诊治病。

有一位40多岁的农民患了疝气,痛苦不堪。由于离县城很远,盛志勇就在一个农家炕头吊起白布单,卸下门板,搭起手术台,为他做了手术;还有一位女性患者患有严重的幽门梗阻必须做胃切除术,但手术困难大,常规都需要备血。后来盛志勇得知患者是B型血,正好与自己相符,当下挽起袖子,抽了200毫升的血,之后便开始给患者实施手术……

1969年盛志勇参加赴陕西安康医疗队(前排左二)

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盛志勇为山区百姓成功完成了200多例手术。正是这样一段十分珍贵的经历,给了盛志勇更多的思考和实践,使他本已优秀的手术技术愈加精进,对整个学科发展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我没做什么大的贡献”

在谈到自身的经历时,盛志勇从来只是谦虚地表示:“我没做什么大的贡献,有些工作我自己做,许多工作是我出点子,由年轻人去做。可能是做了一些别人没做的事吧。”然而,正是他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突破舒适区做别人没做的事情,才让我国外科烧伤研究得到了一次次进步与发展,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为无数人带来了健康和幸福。

1961年4月,盛志勇被调往301医院担任创伤外科系主任,开始对烧伤深入研究。这是他与烧伤学科的正式“结缘”。

当时,大面积烧伤患者患“暴发性败血症”非常常见。针对这种情况,盛志勇提出细菌内毒素是引发烧伤后脓毒症的主要原因,并在国内外首先应用二氧化碳张力计监测胃肠黏膜pH值、以山莨菪碱改善胃肠道缺血状况来预防患者的脓毒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961年,盛志勇调往301医院前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领导、同事合影,冯志远(左一),张怀亮(右二),商鉴(右一)盛志勇(右二)

面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问题,盛志勇大胆提出了在患者烧伤后48小时内切除焦痂的治疗方法。实践证明,早期切痂不但降低了患者的高代谢率和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还减少了患者的抗生素使用量,缩短了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

在烧伤临床治疗中,切痂植皮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救治成功的另一个关键环节。20世纪70年代初,盛志勇从国外用液氮储存牛精子的报道中得到启示,打听到北京北郊农场利用人工授精发展养牛业的消息。他与朱兆明教授一起,先后攻克了储皮装置研究、皮肤活力测定、抗冻液配制、皮肤消毒方法以及降温复活控制等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完成了用液氮储存皮肤方法的研究,建成了当时全国第一家、亚洲最大的低温异体皮库。

盛志勇查房时为烧伤患者查体

1981年末,中央军委决定创建创伤外科中心,并决定将创伤外科中心建在304医院,这个重任便落到了盛志勇肩上。他毅然挑起这一重任,通过分析医院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问题,从健全科室、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等几个方面着手,充实图书馆,建立SPF动物房、危重症医学病房(ICU),进一步发展低温异体皮库。

304医院为盛志勇召开一等功庆功大会

盛志勇十分重视基础医学的研究,尤其重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并为此牵头建立了创伤外科研究室。在盛志勇的带领下,烧伤研究所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创伤外科中心所属的烧伤整形科、骨科、普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也成为医院的重点发展学科。

“永远跟着党走,组织上叫干啥就干啥,却又在研究上不断创新,在科研领域永不落后于时代。”盛志勇始终奋战在科学研究的第一线,年过九旬时还依然每天到办公室工作,时间安排得紧张有序。

盛志勇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书写了中国烧伤和创伤医学的华美篇章,不断引领着中国的烧伤外科学者一步步走向世界烧伤外科的前沿。他不朽的精神和卓著的功勋,将永远激励后辈医学工作者不断前行。

文:李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