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生逢抗战,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选择科技报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理念。
他是沈世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获得者。69年前,他选择在北国冰城扎根。
沈世钊:“我们是54、53年来的(哈工大),1950年以前教师全是俄国人,一个中国人都没有。1950年开始从全国各地引进我省,到1957年大概是八百多人。我们李(昌)校长就说,这叫八百壮士,第一是非常年轻,第二是大家劲都很足。我们这个年龄段的都是为国家来的。”
大跨空间结构一般是指横向跨越60米以上三维受力的各类结构,多运用于机场、运动场馆等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个国家建筑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作为我国大跨空间结构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沈世钊和他的团队出手必是大作——从亚运会场馆、鸟巢到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主动反射面的大跨空间结构。
沈世钊:“当时国际天文联合会,号召各国家有条件的话搞大的(射电)望远镜。当时美国一个大的望远镜,直径是300米,觉得还不够,希望搞更大的。我们国家就决定搞500米的。
到2003年把我们请去了,他看见我的著作是搞大跨空间结构。我们整了三年时间,搞了三年的预研,基本上就搞了一些方案,大家搞得非常好,开了几个国际会议都认可了。所以2007年国家就把国家重大工程搞起来了,我们搞了预研,搞了方案设计,搞的初步设计,所以天文台非常感谢我们。”
一直以来,沈世钊总是有意识把弟子推到前台,既给他们压担子,也为他们搭梯子。在这样的新老传承下,弟子们都成为堪以重任的行业领军人物,也使“空间结构研究中心”这一集体成为富有战斗力的一流学术团队。
沈世钊:“我希望我们这个团队不光是做学问,还要学会做人的道理,这个也是我很重视的。所以我们这个团队现在非常团结。
什么叫做人道理?一个爱国奋斗精神,团结互助精神,这些东西都是做人道理,是不是?
我们这个团队就非常好,大家团结互助特别好,而且为国家建功立业,大家的思想都是很好的,就是个大家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