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梅自强:纺织科技学术带头人

来源:未知 编辑:admin2023-05-27 08:56
  

原标题:他是我国纺织科技的学术带头人,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短缺,人民生活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写照。

说起穿衣,不得不提及我国高产梳棉理论和实践的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自强。他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梦想,投身到国家建设中,一生致力于纺织事业,勤勉耕耘,为百姓的穿衣问题倾注了毕生心血。

梅自强院士

勤奋努力抓住机会

梅自强于1929年生于江苏常州。作为寒门子弟,他始终全力以赴,一直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去争取机会。

1946年夏,父亲梅国芳将他带到上海,进入复兴中学读高三。从家乡的小城市来到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都市,使梅自强的眼界从此开阔起来,并顺利考入南通学院纺织科纺织工程系。

1951年,梅自强从南通学院毕业后接受统一分配,担任“1951年华东区大专院校毕业生赴东北工作总队”副总队长,并率队奔赴东北。次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送到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留苏预备部学习。

在莫斯科纺织学院攻读研究生期间,梅自强在拉科夫教授指导下从事高速梳理机理的问题研究。他重点研究了刺辊梳理棉层时纤维和杂质分离过程和机理,提出了改善刺辊除杂作用,控制刺辊落棉的建议;研究了高速梳理时梳棉机主要部件间气流对纤维分梳转移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和控制纤维转移的建议。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梅自强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并编写了《苏联高产量梳棉花机》一书。

梅自强于1958年在青岛

勇担大任研发高产梳棉机

1958年,梅自强刚刚回国,就被委以重任,担任了国家研发高速梳棉机的工作组组长。

梅自强的带领下,高产梳棉机研究工作从1958年开始,历时8年,试验从青岛扩展到山东、河南、浙江、上海又回到青岛,三次大幅度修改设计,三次批量制造全新的样机,终于使国产梳棉机的台时产量由5公斤左右提高到25公斤,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A186型高产梳棉机的研制成功,大幅度节省了棉纺工厂的设备投资,取得了很大经济效益,并在以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的主力设备。

这8年,也是梅自强迅速成长的8年。这期间,他和工作组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我国高速高产梳棉机的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自己在纺织专业领域的学术地位。

从专业工程师成长为专家

改革开放后,梅自强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发展纺织工业、保障人民需求的工作中。他踏踏实实地做了几件事情:

他在全国分区域举办了五期“棉纺织上水平”学习班,到各地纺织厂开展现场帮教活动,让被帮助的企业达到当时轻工业部规定的一档企业生产水平。新覆盖的企业达当时全国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一,增产的棉纱量相当于新建了50万锭的生产能力。

参与和组织纺织“双革”(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全国调研活动,和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用。1976-1979年,在全国较大范围内组织试验推广棉纺细纱机应用回转钢领、锥面钢领和镀铬钢领,以提高细纱机锭速,降低断头,延长钢领使用寿命,为国家节约了数量可观的优质钢材。

梅自强还推动了一系列以科技进步、成果推广、新产品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展览会。在展览筹建工作中,梅自强负责主持制订展出方案,挑选审定展品,对展品进行评价,审定展品说明、讲解词和其他文字材料,组织技术交流。

这些工作,使梅自强从一个棉纺专业工程师变成了通晓纺织全流程的专家。

促进我国纺织技术学术发展

作为纺织科研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梅自强为促进我国纺织技术学术发展和对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1988年,梅自强当选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此后,他着力于健全学会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组织,发挥各专业委员会下属学组的作用,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发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总结交流生产技术经验,很好地推动了纺织工业技术的进步。

梅自强还多次率团出访和组织来访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了我国纺织工业在世界的影响力。梅自强先后率团赴欧洲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朝鲜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访问,介绍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1989年10月,梅自强首次和台湾纺织工程学会取得联系,并促成1990年2月台湾纺织教授访问团首次来大陆交流台湾纺织工业情况。

1999年梅自强先生主持学术讨论会

梅自强一生为学术著作编辑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深谙编辑出版学术期刊的重要性,把编辑出版学术期刊与召开学术会议比作技术进步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纺织学报》是我国纺织界最高学术水平期刊之一,在国内外享有很好的声誉。梅自强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第二十三届理事会《纺织学报》编委会主任,他经常深入《纺织学报》编辑部办公室,了解情况,商定、研究有关事项,帮助解决有关问题,为提高《纺织学报》的质量、影响力和声誉付出了很大精力。

《纺织科普》是一份以刊登国内外纺织高新技术、纺织科技知识等的科普读物,长期以来得到广大纺织科技工作者和各地纺织工程学会的欢迎和大力支持。在梅自强的直接参与下,经过调整编辑力量,改进了版面,提高了质量,加大了宣传力度,增加了刊登企业技术进步等内容。

梅自强还组织力量,编辑出版《陈维稷优秀论文奖论文汇编》(每届一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专辑》(第二十一届至二十三届每届一册),以及《国外纺织染料助剂使用指南》《中国纺织染料助剂使用指南》《中国毛纺织行业实用指南》《中国丝绸行业服务指南》《中国印染行业服务指南》《国内外化纤行业产品指南》《中国棉纺行业服务指南》等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技术资料汇编。

梅自强院士(第一排右四)参加第15次西安《棉纺织技术》编委会

1990年和1997年,他组织力量先后编写出版了《纺织工业“八五”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九五”纺织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受到国家及各地纺织工业主管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好评和欢迎。梅自强为了充分发挥全国学术会议的作用,将每年召开的数十个重点会议中通过评审的学术论文,汇编成《学术论文集》出版,并被清华同方收入“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集数据库”中。据不完全统计,在梅自强院士担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期间,共主持编辑出版各类学术论文集500多种。

此后,梅自强又陆续参加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计划,频繁参加大量纺织学术会议。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始终认真对待每一次会议,对每一项鉴定和验收,都认真指导并仔细审阅修改文件、材料。

梅自强一生都在刻苦钻研、辛勤耕耘。在《80年人生之路》一文的结尾中中,他写道:最后,我愿意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中的那句名言结束我的发言。他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梅自强为后辈树立了人生奋斗的标杆与榜样,激励纺织从业者为我国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而团结奋斗和接续前行。我们也应永远铭记为中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掘得“第一桶金”的中国纺织业。对向梅自强一样的几代纺织工程技术人员,那些新中国纺织的开拓者和实践者,那些贡献了毕生心血的普通劳动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