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宣传一批长期扎根渭南的杰出科技工作者代表,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为谱写渭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渭南市科协决定开展渭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并将于近期在渭南科普网和渭南科普微信公众平台共同推出《渭南最美科技工作者风采展》,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张养利。
张养利,1995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年9月入职于渭南市农科院,从事小麦育种和旱作栽培工作26年。从刚开始200份的种质资源、2个人的育种团队,10亩地的育种规模,经过20多年的积累发展到现在,张养利带领的课题组已经拥有种质资源1700余份,11人的创新团队,试验规模达到120余亩。十几年间,经历过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在他们团队的不懈努力和坚守之下,选育的“渭麦9号”,具有抗旱、优质、稳产高产等特性。2019年通过省审,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渭南市30年来第一个国审小麦品种。
目前,渭麦9号在渭北旱地及省外示范推广7万余亩,2021年在澄城县王庄镇李家洼村百亩示范方核心配套“一优二改双控”绿色高质高效技术,平均亩产421公斤,创渭北旱地高产水平。渭南作为陕西粮食生产第一大市,渭北旱塬又是渭南产粮量最重要的区域,优质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渭麦9号”,的成功研发和推广,对渭南市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张养利表示,今后他将努力带好团队,不断丰富种质资源,提高育种水平,多育品种、育好品种,育农民爱种的、群众爱吃的品种,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贡献自己力量。
希望“最美科技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渭南发展蓝图,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也希望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最美科技工作者”为榜样,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大力弘扬科技报国、敢为人先、干事创业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为把渭南建设成为“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贡献智慧力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