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世钊:"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沈世钊:"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他生逢抗战,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他选择科技报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的理念。 他是 沈世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钢结构协会最高成就奖获得者。69年前,他选择在北国冰城扎根。 沈世钊 :我们是54、53年来的... 

    2023-04-25

  • 用心“刨地”收获一流研究成果

    用心“刨地”收获一流研究成果
    郭兆将在观察番茄上烟粉虱的防治情况。 韩昊霖摄 人物简介: 郭兆将,1985年3月生,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蔬菜害虫灾变机理与绿色防控研究。 郭兆将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简称蔬菜花卉所... 

    2023-04-22

  • 胡敦欣:耕海踏浪写华章

    胡敦欣:耕海踏浪写华章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22-12-27 图片来源:中国院士馆 ■本报见习记者 刘如楠 11月27日,地质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沈其韩 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周岁。 沈其韩 曾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工... 

    2023-04-19

  • 胡敦欣:耕海踏浪写华章

    胡敦欣:耕海踏浪写华章
    胡敦欣(1936-) 2010年1月,NPOCE研讨会合影(第一排右五为胡敦欣)。 胡敦欣在做大洋环流研究。 2000年,胡敦欣(左二)与学生讨论中国近海初级生产力分布情况。 1982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西太平洋国际大会,左起:胡敦欣、刘瑞玉、曾呈奎、毛汉礼、秦蕴珊... 

    2023-04-19

  • “糖丸爷爷”顾方舟:半生功业,一粒糖丸| 科学留声机

    “糖丸爷爷”顾方舟:半生功业,一粒糖丸| 科学留声机
    你小时候吃过糖丸吗?正是这样一颗小小的糖丸,让儿童彻底远离了小儿麻痹症,让我国全面消灭了脊髓灰质炎。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医学界。 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 20世纪五十年代,一种异常凶恶的传染病正在侵害着孩子们,这就是令人们闻之色变的脊... 

    2023-04-15

  • 邓德会:爱做梦的催化界“铠甲勇士”

    邓德会:爱做梦的催化界“铠甲勇士”
    邓德会在实验室工作。受访者供图 凌晨三点,昏暗的房间里闪烁着斑驳的光。 邓德会突然从床上坐起来,认真思索片刻后立马从床边翻出一个小本子,认认真真地记录着。 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到电催化方向的一个新想法。这不,今天一早,我立马就与组里同事和学... 

    2023-04-13

  • 点亮生命医学的明灯 ——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王强斌

    点亮生命医学的明灯 ——记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王强斌
    王强斌(左二)和助手一起讨论成像仪器研发情况。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供图 2008年7月,在美国留学多年的一个小伙子应邀来到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 面对崭新的研究所办公大楼、一穷二白的实验室,哪怕是在无机半导体量... 

    2023-04-10

  • 吴承康:著名高温气体动力学家

    吴承康:著名高温气体动力学家
    据中科院力学所消息,我国著名高温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原副所长 吴承康 研究员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5日21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吴承康 先生是我国弹头烧蚀防热研究、低温等离子体科学和燃烧科学界有重要影响... 

    2023-04-09

  • 我给大桥当“医生”

    我给大桥当“医生”
    千斤顶顶好了吧?小心点,把支座慢慢拖出来。湖北省武汉市一座高架桥上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司机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大桥正在进行一场桥墩上方支座替换的局部手术。虽然工程量不大,但在不中断交通的情况下更换支座,要求我们提前计算好各类参数,精细施工... 

    2023-04-06

  •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他不想被称为“氢弹之父”,只因为……
    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用时6年3个月 英国用时4年7个月,法国用时8年6个月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我国仅用时2年8个月 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位国之脊梁 他为国铸核盾,隐姓埋名二十余载 却不愿被称为氢弹之父 今天是 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 两...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