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家镛:永远怀念时钧老师

    陈家镛:永远怀念时钧老师
    时钧是我国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家镛先生怀念时钧老师教书育人、开展研究、培养大批学生及化工界的接班人,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时钧院士是我国化工界的泰斗。他对如何发展我国大化学工程学,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我... 

    2022-12-14

  • 她是“战‘麻’斗士”,也是“李妈妈”

    她是“战‘麻’斗士”,也是“李妈妈”
    【追思】 麻风病过去是可致残的不治之症,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给社会带来莫大的恐慌。她婉拒了世卫组织的续约邀请,毅然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将毕生精力献给麻风病研究;她直面病魔,直接接触病人,用人间大爱提升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她,就是时代... 

    2022-11-28

  • 屠基达:一生绘梦中国航空

    屠基达:一生绘梦中国航空
    原标题:一生绘梦中国航空,提到歼-7就能想到他! 1927年,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一个平民家庭。10岁那年,日军轰炸绍兴城,亲眼目睹惨状的他内心被深深刺痛。 我们怎么没有飞机呀?怎么没人反击呢? 从此,他立下了要学航空、造飞机,发展中国国防事业的志向... 

    2022-11-16

  • “闲子”俞鸿儒

    “闲子”俞鸿儒
    原标题:为了0.1秒的数据,这枚闲子蛰伏了50年 ■贺涛 张志会 逢人来家拜访, 俞鸿儒 总会迎到电梯口,等候客人上来。 虽然岁月压低了个头,但他的腰杆依然笔直。看外表,很难想象他已经94岁,心脏放了支架,股骨还做过置换手术。 年纪大了难免念旧。 俞鸿儒... 

    2022-11-08

  • 畅游在真菌世界里的科研巾帼

    畅游在真菌世界里的科研巾帼
    2019年4月2日,一位88岁高龄的女院士,将自己的长年积蓄150万元捐献给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永久性的奖学金,用于激励青年科研工作者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追求。 国家培养了我,中科院培养了我,我要为国家再做一点贡献。她,就是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 

    2022-10-31

  •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小兵”

    胡聿贤:地震工程学“小兵”
    胡聿贤 与妻子戴月棣。 刘爱文供图 ■本报记者 冯丽妃 你回去要当将军了。1955年, 胡聿贤 归国登船前,美国官员用略带讽刺的口吻说。 不,我回去只是当一名小兵。他坚定地回答。 随后, 胡聿贤 和妻子戴月棣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踏上归国的邮轮。同一艘邮轮... 

    2022-10-28

  • 叶笃正:引领中国气象学界走在世界前沿

    叶笃正:引领中国气象学界走在世界前沿
    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这是 叶笃正 常说的一句话。 正是由于他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中国的气象科研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而他的名字,也深深地镌刻在新中国气象科学的发展史上。 叶笃正 ,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2022-10-25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代表: 做中国原创的一流研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代表: 做中国原创的一流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基础科学。我们有一流的仪器设备、透明公正的科研流程。生逢新时代,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中,从事自己喜爱的研究工作,我和团队都有一种时不我待的使命感,争分夺秒地投入原始创新、探究未知。 十余年来,我们通过创建RNA研究... 

    2022-10-25

  • 高玲瑜:愿做舞风一霜葭

    高玲瑜:愿做舞风一霜葭
    高玲瑜烟台海岸带所供图 2021年12月8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以下简称烟台海岸带所)原党委书记、副所长高玲瑜因病逝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9岁。这位朴实的西北汉子,将满腔热情投入到烟台海岸带所的建设中,终其一生,无怨无悔。 白手起家,筹建海岸带研... 

    2022-10-21

  • 赵梓森:中国第一根光纤的制造者

    赵梓森:中国第一根光纤的制造者
    20世纪70年代,美、英国等国家在光纤通信技术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一位中国科学家敏锐意识到这是我国通信技术赶超世界的有利时机。于是不等不靠,立刻撸起袖子加油干,日夜埋首实验室,甚至差点炸瞎自己的眼睛。就这样,他带领几个人的团队,在一个废弃洗手间... 

    20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