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信威:于无形处探乾坤

    张信威:于无形处探乾坤
    ■吕旗 在60多年科研生涯中,张信威根据国家需要几经转战核武器、高技术研究、国家攀登计划、基础研究等,甘于奉献、勇于创新,干一项精一项,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信威 张信威(1938 ) 爆轰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 

    2022-07-15

  • 何祖华:高温下,他在稻田里埋头钻研水稻“顽疾”

    何祖华:高温下,他在稻田里埋头钻研水稻“顽疾”
    近期,上海持续高温暑热天气,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在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五厍农场,60岁的农业科学家何祖华踏进水稻田,弯腰插秧。他脚边30亩水田里,种植了1万多个水稻新品系,它们是从40多万株水稻中选配出来的。 埋头于水稻抗瘟性遗传育种研究,这是中国... 

    2022-07-14

  • 唐有祺:保住了化学学科的自主性

    唐有祺:保住了化学学科的自主性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学科的自主性、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问题曾产生过两次激烈争论,而这两次都是得益于 唐有祺 的据理力争,才保住了其自主性。 唐有祺 ,我国晶体化学和结构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天(7月11日)是他... 

    2022-07-13

  • 蔡韬:十年磨一剑 绘制淀粉“蓝”图

    蔡韬:十年磨一剑 绘制淀粉“蓝”图
    十年来,天津以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为核心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加速形成产业创新新格局。 目前,天津已成为连接京津冀的双创热土,集聚了包含信创、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产业集群,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1年9... 

    2022-07-12

  • 浪淘尽,“声”生不息——记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机动平台水声探测技术攻关团队

    浪淘尽,“声”生不息——记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机动平台水声探测技术攻关团队
    100多年前,人类发明出声呐,利用声波探测水下冰山,以防轮船与冰山发生碰撞。时至今日,声呐不仅成为水下探测、定位、通信与导航的高技术装备,而且是水下平台获... 

    2022-07-11

  • 罗沛霖:钱学森的友谊从黄浦江畔说起

    罗沛霖:钱学森的友谊从黄浦江畔说起
    上世纪30年代初,上海交通大学有两位风云人物,分别是铁道工程系的钱学森和电机工程系的 罗沛霖 。钱学森比 罗沛霖 早两年入学,互相之间虽不相识,却也听过彼此的趣事。直到1933年,两人的友谊才真正开始,从黄浦江畔求学到异国他乡相伴,再到曲折回国重逢... 

    2022-07-05

  • “氟系”院士陈庆云

    “氟系”院士陈庆云
    他是我国第一位科班出身从事有机氟化学研究的博士;他开创了全氟酮化学,获得了制备六氟双酚A的苏联专利,直到现在仍被世界各大化学公司沿用; 他研制出我国独创新型铬雾抑制剂F-53,被全国千余家电镀厂使用,为国家环保节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系统研究... 

    2022-07-02

  • 科学家发现一颗在超新星爆炸中幸存下来的恒星

    科学家发现一颗在超新星爆炸中幸存下来的恒星
    据外媒6月27日报道,只有不到1%的恒星,会在生命的尽头以爆炸的形式变身为一颗超新星。因此,当天文学家将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指向热核超新星SN 2012Z时,他们感到无比惊讶。 这颗幸存下来的恒星有点像欧比旺克诺比在《星球大战》中以原力幽灵的身份... 

    2022-06-28

  • 余松烈:扎根基层,农民的认可最珍贵

    余松烈:扎根基层,农民的认可最珍贵
    1950年8月, 余松烈 在山东大学农学院讲授新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并创建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利用种间杂交开展分枝小麦的育种工作,一直到1966年。在这期间,他培育出山农1号山农3号,研究出小麦深耘断根增产等栽培技术。 1974年,他主动要求到滕县农村进... 

    2022-06-28

  • 张金哲:带领中国小儿外科走向了国际

    张金哲:带领中国小儿外科走向了国际
    原标题:荣获小儿外科界的诺贝尔奖,他带领中国小儿外科走向了国际 2015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来了一位患者,他腹大如球,肚子里长满了大大小小的肿瘤,生命垂危。这时,一名满头银发的老人匆匆赶来,他和主刀医生探讨各种可能性,精心制定手术方案,最终顺利... 

    2022-06-25

  • 父亲节丨您的名字,就是我最大的目标

    父亲节丨您的名字,就是我最大的目标
    海空卫士王伟的儿子王子毕业后继承父亲遗志,成了一名海军军官; 李凌超在父亲的影响下,以超出北大分数线的成绩报考女飞,成为了一名特级女飞行员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是儿时梦想的自我勖勉,也是父辈榜样的强大感染, 他视你如珍宝,让你坐在他肩膀看世... 

    2022-06-19

  • 渭南5·30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 丨 林鸿宣:耕耘四十载只为稻花香

    渭南5·30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活动 丨 林鸿宣:耕耘四十载只为稻花香
    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鸿宣 林鸿宣在水稻田试验 。 林鸿宣与学生在实验室。 林鸿宣在稻田做实验。 水稻的祖先野生稻是匍匐着生长的,经过长期驯化栽培稻变成了立着生长,原因是什么?这个未解之谜,直到我们找到了让水稻站起来的基因,才被破解。 林鸿宣院士说了... 

    202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