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文采:为我国1370种植物起名字

    王文采:为我国1370种植物起名字
    中国新闻社16日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王文采 院士治丧委员会发布《 王文采 院士讣告》,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王文采 ,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16日15时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2023-10-07

  • 王文采:“最不像院士”的院士

    王文采:“最不像院士”的院士
    原标题:最不像院士的院士走了,留下他的百万雄兵 王文采 11月16日,北京城的植物扑簌簌掉叶子的时候, 王文采 走了。 他96岁的人生与植物紧密缠绕,发表了28个新属、1370个新种,是我国发表植物新类群最多的学者之一。 他倾尽一生为植物建立档案,却不希望... 

    2023-10-06

  • 李德生:勤奋为钥,探“油里乾坤”

    李德生:勤奋为钥,探“油里乾坤”
    李德生 资料图 你先去西北,明年我就过来,到时候我们把家安顿在玉门。1945年, 李德生 大学毕业后前往西北工作时,大学女友朱琪昌说。眨眼间,他进入这个找油的行当已经77年。 今年10月, 李德生 迎来期颐之年。回顾百年人生,玉门、大庆、延长、胜利、大港... 

    2023-10-05

  • 王琦:打造智慧矿井 建设能源强国

    王琦:打造智慧矿井 建设能源强国
    王琦(右)与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满潮在矿井下开展科研时留影。 王琦(中间正在操作者)在矿山现场指导学生开展科研。 一个薄阴的夏日,我们一早驱车从位于朝阳区的驻地出发,沿着繁忙的北京东三环前行,约半个小时后转入高等学府林立的海淀区学院路,行... 

    2023-10-04

  • 忆农业机械化专家蒋亦元:誓让稻米颗粒归仓

    忆农业机械化专家蒋亦元:誓让稻米颗粒归仓
    蒋亦元关于割前脱粒技术的研究手稿。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供图 【科学家手稿】 ◎钟卫宏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夏天,在东北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农作物长势喜人。待到秋日,这里又会换上另一幅田园图景。金黄的稻谷铺满大地,一排排水稻收割机穿梭在... 

    2023-10-03

  • 于俊崇:“于”无声处作波涛

    于俊崇:“于”无声处作波涛
    数十年来,于俊崇隐在深山基地埋头攻关、奋力拼搏,为中国的核动力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于俊崇这一代核动力人的真实写照。 于俊崇(1940 ) 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1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滨海县,1965年毕业于南... 

    2023-10-02

  • “茶院士”陈宗懋:一片叶子也关情

    “茶院士”陈宗懋:一片叶子也关情
    陈宗懋(右二)在茶园给学生上课。 【大家】 学人小传 陈宗懋,1933年生,浙江海盐人。茶学家、茶树植保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0年考入复旦大学农艺系,1952年到沈阳农学院植物保护系学习。1954年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任技术员,1960年到中国农业科... 

    2023-10-02

  • 庄巧生:学会同小麦对话

    庄巧生:学会同小麦对话
    数十年来,于俊崇隐在深山基地埋头攻关、奋力拼搏,为中国的核动力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于俊崇这一代核动力人的真实写照。 于俊崇(1940 ) 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12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滨海县,1965年毕业于南... 

    2023-10-01

  • 魏达:“碳”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呼吸”

    魏达:“碳”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呼吸”
    魏达 受访者供图 后人或许也会把我们的一些结论进行修正,在向科学高峰攀登的路上,我们只是一级台阶。 魏达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巍峨的雪峰、茂密的森林、徜徉在山坡上的牦牛这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礼物。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 

    2023-09-30

  • 庄巧生:学会同小麦对话

    庄巧生:学会同小麦对话
    据中国作物协会、科技日报官方消息,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庄巧生 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5月8日16时3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庄巧... 

    2023-09-30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下一页
  • 末页
  • 5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