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梦伦:唯有自立才能自强

    余梦伦:唯有自立才能自强
    余梦伦院士 余院士说,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自立才能自强的信念。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我国最早的航天科研机构,聂荣臻元帅在成立大会上就提出自力更生为主的工作方针。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这一方针,取得了八年四弹两弹一星、载... 

    2024-10-01

  • 席南华:构建汉语中的科技语言体系

    席南华:构建汉语中的科技语言体系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面向科技,也面向几个非科技的问题,那就是语言体系、学术自尊和学术骨气。 语言是社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交流的基础工具。汉语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博大精深的思维与文化。 目前的科学体系语言和技术体系语言仍... 

    2024-10-01

  • 姚期智: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姚期智:人生为一大事而来,为国家培养人才
    姚期智曾用A+这个关键词概括自己在清华的第一个十年,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他说如果用一句话回顾这20年,应当是生逢其时,当不负盛世。 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见到的,如果说一件事的话,我们要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对姚期智而言,这件... 

    2024-10-01

  • 吴丰昌:发挥好科技创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吴丰昌:发挥好科技创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吴丰昌院士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提出,要加强科技支撑,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国家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和大家熟悉的传统污染物不同,微塑料、抗生素等新污染物来源广泛,涉及行... 

    2024-10-01

  • 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绝技”这样练成

    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绝技”这样练成
    图①:杨艺杰在世界技能大赛水处理技术项目比赛现... 

    2024-09-28

  • 聂祚仁:培养基础学科人才需要下绣花功夫

    聂祚仁:培养基础学科人才需要下绣花功夫
    聂祚仁院士 原始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能否做得好,离不开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在2002年2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提出了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全面规划,指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模,优化结构布... 

    2024-09-24

  • 武强:向地球深部进军

    武强:向地球深部进军
    武强院士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武院士说,煤炭是工业粮食,更是我国安全可靠的战略基础能源。长期以来,我国之所以有能力保障... 

    2024-09-20

  • 姚檀栋: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姚檀栋: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姚檀栋院士 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颁布实施,中国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守护好青藏高原落到实处,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科技的发展既要实现重大创新,又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驱... 

    2024-09-11

  • 叶培大:与光同行,烛照后学

    叶培大:与光同行,烛照后学
    叶培大 北京邮电大学供图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③】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叶培大的一生,必是一个光字。光,既是他漫漫学术人生中的研究对象,也是他悠悠教师生涯透射的动人华彩。 他是我国著名微波通信与光纤通信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执着地与光同... 

    2024-09-10

  •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陈立泉:心系“电池”事 肩扛国家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 作者:禹习谦 索鎏敏 陈一霞 84岁的陈立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 近半个世纪以前,他远在德国,见微知著,修一封家书回国,中国锂电池行业命运从此改变;国际... 

    2024-09-09

  • 首页
  • 上一页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下一页
  • 末页
  • 6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