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戈:有幸成为生命的筑梦师

    林戈:有幸成为生命的筑梦师
    8月的一天,长沙的天气依然炎热,而走出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张蓓(化名)的内心却无比冰冷。年仅29岁的她刚刚被诊断为双侧输卵管堵塞,卵巢功能已经岌岌可危,自然受孕的概率基本为零。医生的建议仍然在耳畔回响:如果还想要孩子就尽快做试管婴儿吧... 

    2024-08-22

  • 沈政昌:科研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沈政昌:科研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沈政昌院士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高铁飞驰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中国制造让世界为之瞩目。沈院士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无数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的成果,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我们科研人员一定要有这个信念和信心:只要... 

    2024-08-22

  • 张立群: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张立群: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张院士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世界科技发展历史和世界强国演变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强国以科技创新为本,科技以基础研究为基。世界各科技强国均高度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法国、意大利和新加坡近年来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 

    2024-08-16

  • 庞国芳:谁掌握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庞国芳:谁掌握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庞国芳院士 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要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一脉相承,时刻准备着满足人民需要,解决国家急需,是最大的创新。 庞院士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原始创新,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可靠的数据资源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支撑。... 

    2024-08-15

  •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2005年,张凡在美国取得水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后,进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联合主持了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的重大研究项目。2009 年,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刚一回国便埋头扎进了对青藏高原的研究。 张凡 青藏高原我们都可以看到它是非常美丽的,同时也... 

    2024-08-10

  • “稻迷”张洪程

    “稻迷”张洪程
    作者:苏雁(光明日报社)虞璐、王一凡(扬州大学) 学人小传 张洪程,195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1975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并留校任教。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顾问,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 

    2024-08-01

  • 戴厚良:把科技创新放到“国之大者”中谋划

    戴厚良:把科技创新放到“国之大者”中谋划
    戴厚良院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作为能源领域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油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024-08-01

  • 研发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好技术

    研发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好技术
    尹飞虎在检查智能化设备运行情况。刘 辉摄 人物小传 尹飞虎,1954年生,湖南平江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自1976年从事农业科研工作以来,他率先在国内研发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旱区滴灌条件下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并创建了不同区域... 

    2024-07-13

  • 张锦:把握好基础研究中的“0”和“1”

    张锦:把握好基础研究中的“0”和“1”
    张锦院士 张院士说,基础研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没跟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还没搞清楚。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渐深入,基础研究的内涵越发丰富,开展方式更加多样。那么,应该加... 

    2024-07-13

  • 余梦伦:唯有自立才能自强

    余梦伦:唯有自立才能自强
    余梦伦院士 余院士说,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自立才能自强的信念。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是我国最早的航天科研机构,聂荣臻元帅在成立大会上就提出自力更生为主的工作方针。6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始终坚持这一方针,取得了八年四弹两弹一星、载... 

    2024-07-05

  • 首页
  • 上一页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下一页
  • 末页
  • 6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