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宏科:让科学研究更有情怀有担当 【科学留声机·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

    张宏科:让科学研究更有情怀有担当 【科学留声机·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
    张宏科院士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将科技创新视为未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纷纷加快布局、加大投入,以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 

    2024-09-08

  • 不简单的“10kV”程序员

    不简单的“10kV”程序员
    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来自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供电分公司第六维修项目部运行检修师、二级工匠孟艺兵,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位列其中。 从业多年,孟艺兵已先后获得2020年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提名人... 

    2024-09-01

  • 骆清铭:科学研究要有高度,更要落到实处

    骆清铭:科学研究要有高度,更要落到实处
    骆清铭院士 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大学校长骆清铭认为离不开顶天立地这个关键词。所谓顶天,就是要在科技关键环节取得原始创新成果;所谓立地,则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到产业的转移与承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 

    2024-09-01

  • 聂建国:把科技创新要解决“真问题”

    聂建国:把科技创新要解决“真问题”
    聂建国院士 创新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由之路,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但是,盲目创新不可取,更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要把高校科技创新走实、走深,去解决真问题。 那么,什么... 

    2024-08-29

  • 林戈:有幸成为生命的筑梦师

    林戈:有幸成为生命的筑梦师
    8月的一天,长沙的天气依然炎热,而走出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的张蓓(化名)的内心却无比冰冷。年仅29岁的她刚刚被诊断为双侧输卵管堵塞,卵巢功能已经岌岌可危,自然受孕的概率基本为零。医生的建议仍然在耳畔回响:如果还想要孩子就尽快做试管婴儿吧... 

    2024-08-22

  • 沈政昌:科研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沈政昌:科研只有“厚积”方能“薄发”
    沈政昌院士 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北斗组网、高铁飞驰从高端装备到精密仪器,从重大工程到基础材料,中国制造让世界为之瞩目。沈院士说,这些成就的取得,是无数科研人员努力奋斗的成果,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我们科研人员一定要有这个信念和信心:只要... 

    2024-08-22

  • 张立群: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张立群: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张院士说,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世界科技发展历史和世界强国演变历程已经充分证明,强国以科技创新为本,科技以基础研究为基。世界各科技强国均高度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法国、意大利和新加坡近年来的基础研究投入强度... 

    2024-08-16

  • 庞国芳:谁掌握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庞国芳:谁掌握数据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庞国芳院士 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脉搏跳动,要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一脉相承,时刻准备着满足人民需要,解决国家急需,是最大的创新。 庞院士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原始创新,真正的原始创新来自基础研究,而可靠的数据资源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支撑。... 

    2024-08-15

  •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张凡:在青藏高原读懂江河奥秘
    2005年,张凡在美国取得水资源方向的博士学位后,进入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联合主持了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的重大研究项目。2009 年,她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刚一回国便埋头扎进了对青藏高原的研究。 张凡 青藏高原我们都可以看到它是非常美丽的,同时也... 

    2024-08-10

  • “稻迷”张洪程

    “稻迷”张洪程
    作者:苏雁(光明日报社)虞璐、王一凡(扬州大学) 学人小传 张洪程,195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1975年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并留校任教。农业农村部水稻专家指导组顾问,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 

    2024-08-01

  • 首页
  • 上一页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下一页
  • 末页
  • 61606